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公益林补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中央和地方自2001年以来安排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进行补偿,这些财政资金是否达到了其支出的预期目标是当前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从论证生态公益林补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大意义入手,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贵州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现状,并采用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从生态公益林补偿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状况提升效率两方面进行了生态公益林补偿财政支出绩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贵州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的财政支出无论在"生产有效性"方面还是在"管理有效性"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产权市场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态公益林产权市场化可能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阻碍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产权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生态公益林产权市场化运行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明晰和优化公益林产权,加强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创建有利于公益林产权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森林资源产权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发生了数次变革,对森林生态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国土生态安全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森林生态保护与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重新引起社会的重视。森林资源经营权利民有化作为林区林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产权设置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辨证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森林资源分类经营为基础,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构建有区别的森林资源产权结构模式,以取得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产权格局。本文围绕着上述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予以论证和分析,以期为林区林权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相似文献   

4.
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系统分析横向生态补偿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法治理论是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围绕"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如何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研究提出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合理确定生态受益区范围明晰补偿主体;按照"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通过完善"四权分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晰补偿对象;以边际成本法和双方博弈法为依据,确定科学合理并且现实可行的补偿标准;综合运用公共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探索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要原则,建立多元参与和双向对等的监管评估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文还提出了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借鉴土地发展权制度改革中国征地补偿渐成代表性研究思路,但以往补偿标准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局限性。文章以美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为例,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通过构建土地价值生产函数析出土地发展权净值,阐明发展权制度下的土地价值分配调整过程及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作用原理,推导出一种适应于土地公有制的、替代市场交易机制的"征后补偿型"土地产权价值也即征地补偿定价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6.
政府的谈出与市场的深入—从排污权交易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也很难划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无论这个界限在哪里,其目标都是为了使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促进效率和公平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在我国,政府让渡资源配置权力的行为在效率和公平上都产生了积极的效用,经济学理论喜欢把类似这样的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最近太原市政府开展排污权交易的试点,是典型的例证。亚洲银行出资70万美元的一项环保试点工程——“二  相似文献   

7.
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认为政府政策创新是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的基础,政府应制订公益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明确规定公益林生态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提出政府要规定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和公益林水文生态服务补偿主体,制订自然保护区配额交易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成为湿地生态补偿的先声。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实践开展的最大障碍。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法,在实地调查了解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补偿的三大原则,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的投入机制,尝试解决补偿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理论依据,探讨了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结论表明,在生态服务补偿市场机制、政府的激励机制、清晰产权的界定、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共同约束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确保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可以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探究公益林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共赢之路,能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在理论分析中国公益林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剖析了林下经济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并运用1999—2019年中国27个省份(不包括直辖市、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益林保护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以及林下经济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短期内公益林保护对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产生正向影响,对林业第二、三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影响;(2)林下经济的发展弱化了公益林保护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负向影响,有利于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3)公益林保护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产权结构、森林资源禀赋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最后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研究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问题。对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补偿标准影响因素的研究、补偿标准计量方法的研究、补偿标准依据的研究、补偿标准计量的研究和分类、分阶段补偿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略论自然资源产权界定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志仲 《经济问题》2008,(11):12-16
经济学理论表明,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至关重要。由产权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理论可知,有效率的资源产权应该权能完整,按是否具有可排他性、可竞用性和公益需要,分别将资源产权界定为个人、社区集体和国家所有,并与社会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相一致。资源产权是公民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应保障每个人拥有相对平等的资源产权或资源开发受益权。对非国有资源产权权能加以限制,及征收生态环境税和资源收益税,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目标;非公有资源产权可通过股份合作形成资源的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我国新一轮林改前集体林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产权边界不清、收益权实现机制不合理、林木交易选择权被剥夺等现象,林改有助于产权主体的明晰、产权边界的界定、处置权的落实及收益权的确保。运用激励理论说明了对集体林权制度作进一步的合理安排应紧紧围绕利益杠杆,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激发林农营林的积极性。国家具有"经济人"特性,运用国家理论论证了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助于其"经济人"富民兴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进而探讨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梅莹 《技术经济》2006,25(10):107-110
通过对安徽省林业产权实践改革的分析,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得出,虽然林业产权转换是改革的大方向.但林业资源的特殊性又使得这种制度变迁显得底气不足,而且在目前林业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仅盘活经营权的林业产权结构转换,很难保证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16.
唐恒  云飞 《技术经济》2012,31(4):17-20
构建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来测度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因素;借鉴专利生产理论,探讨了预测一个地区或产业的专利申请量的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能有效预测一地区或产业的专利申请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实行国有森林资产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浙江省发生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为依据,在分析产权变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ROPERTY CLAIMS IN A DYNAMIC WORL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oncerns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the market. One central component of that legal infrastructure relates to property rights over objects and circumstances. The idea of "takings" causes one to focus 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regulatory actions call for compensation to those who imagine that their property rights have been taken. A dynamic economy is alleged here to be one in which legal processes must carry the burden of discovering when particular parties have an interest that can be said to constitute a property right requiring compensation. That is, objects and circumstances are not protected because they are "property." Rather, those object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are protected become, by virtue of that protection, "property." The task for the economist is to understand the perverse incentives to flow from a compensation requirement on all instanc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ncerning landed property. A further task is to incorporate a dynamic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into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of econom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产权理论指出,完整的产权应包括专有的使用权、收益的独占权和自由的交易权.中国农地产权不明晰、不稳定、不完整对于农村发展的负外部性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共识.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于2005年和2011年共同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所取得的一手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解构农地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地产权绩效进行量化比较,并分析2005-2011年农地产权的改进程度,以期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绩效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