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春玉 《金融评论》2023,(1):81-102+124
基于疫情下全球货币宽松后回归正常化的背景,以及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吸引跨境资本持续流入的事实,本文建立了包含居民家庭、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代表性实体部门和金融中介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引入了金融中介的跨境融资,以及实体部门使用土地及房地产进行的抵押借款及发债融资行为,分析了跨境融资流入对实体杠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境融资流入通过推动地价及房价上涨,提高了实体部门的抵押借贷或发债融资能力,推升了宏观杠杆,并造成了冲击结束后的被动去杠杆进程,而居民基于借贷约束的资产配置变动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对金融中介实施逆周期资本充足率调节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抵押融资约束的贷款价值比规则,以及基于流动性调节的本币及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逆周期调节的前瞻性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搭配跨境融资规模的宏观审慎调节,可以缓解金融中介跨境融资流入造成的汇率升值及实体杠杆波动,约束实体部门的过度借贷行为,增强货币政策主动性,助力金融稳定和产出增长。其中,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节政策组合能够起到较好的福利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银监会公布的金融许可证信息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考察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银行竞争通过提高僵尸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加快了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尤其是降杠杆的幅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宽松期,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降杠杆的促进效果会更明显。此外,预算软约束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规模小的僵尸企业去杠杆的速度更快。本文立足于中国金融体系深化开放的现实情境,聚焦于僵尸企业这一特定主体的资本结构决策,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如何助力僵尸企业去杠杆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对1992-2006年中国金融中介存量比率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中银行信贷的高度垄断地位被逐渐削弱,但仍表现出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贷款状况;而政府外部融资的来源则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市场中介融资已经成为政府融资最主要的来源,并由此导致金融中介在政府外部融资中的地位不降反升。此外,尽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有了长足发展,但从相对资金融通的视角着眼,它还远远无法和银行抗衡。制约变迁约束下各部门经济行为的变化对融资机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企业融资问题不仅受到金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干预对于企业融资倾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构建财政干预政策与企业融资倾向指标,利用多元面板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干预政策推动企业选择股权融资作为外部融资的首选手段。对企业进行分组检验发现,企业的所有制、行业性质、规模等不同,企业受到财政干预政策的影响不同。以企业经济预期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发现,财政干预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对经济的预期而影响企业融资决策。以市场金融化程度作为政策环境冲击分析发现,当前"脱实向虚"的经济走势显著影响了财政干预政策对企业融资倾向的作用效果。因此,新常态下的财政干预政策要着眼于微观企业的异质性,同时结合金融货币政策保障企业融资市场的有序。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与货币政策降杠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持续攀升与结构性分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僵尸企业杠杆率显著高于正常企业并居高不下,而正常企业中的非国有企业则出现显著的"降杠杆",且其杠杆率大幅下降的时段恰逢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本文尝试探讨僵尸企业是否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进而导致非金融企业降杠杆出现结构分化。研究发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资金成本,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当僵尸企业以优惠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为弥补资金成本,银行会提高正常企业的贷款利率("信贷成本转嫁效应"),导致正常企业融资被挤出;货币政策紧缩时,僵尸企业在企业中的比重越高,对正常企业贷款利率的转嫁效应越强,正常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高,从而杠杆率越低。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前述理论机制。因此,在"结构性去杠杆"聚焦于所有制差异的同时,更应注重僵尸企业处置,改善信贷资源分配效率,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DNK-DSGE框架下引入了包含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部门,将影子银行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并探究了该中介体系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正向的利率冲击虽然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并降低了低风险企业的杠杆,却引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高风险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负向的利率冲击则恰好相反。影子银行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在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原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62-263
金融危机下,中国民营企业税费负担重、融资难等依然是突出难题,同时筹资渠道单一化程度加深。在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和银行借贷为主,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相对较低。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的探究。提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的影响因素和直接或间接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最后提出几条措施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亮  沈坤荣  周菲 《金融评论》2021,13(2):12-30
影子银行是信贷配给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代偿性制度安排,治理影子银行风险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收紧.本文构建了一个引入"信贷配给强度"的DSGE模型,提出信贷配给强度是驱动影子规模变动的重要动因,金融监管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受信贷配给强度影响,治理信贷配给问题可以缓解金融监管与民营企业融资间的政策冲突,并在长期内实现影子银行的自我抑制."十四五"时期应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契机,探索纠正信贷配给的制度化政策框架;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搭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供给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不同,中国式影子银行具有明显的体制烙印、缺乏证券化过程、基本处于政府监督或者备案之列、和传统银行功能交错重叠等特征。影子银行发展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负面影响,民间借贷、小额借贷、典当行难以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成本高、运作不规范使民间金融只能充当企业应急资金的角色。另外,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以及影子银行构成的利益链条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减税降费的作用路径和效果,挖掘提升其效果的最优策略和政策搭配措施。研究发现,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效果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度相关,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减税降费改善了企业净值和借贷成本,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撬动了企业投资和产出提升,而对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拉动作用则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如果大量依靠政府债务来支撑,减税降费可能会抬高市场利率、挤出企业投资。为了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应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或者对金融机构财政注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银保监会网站金融许可证信息构建的地区层面银行竞争指标,本文研究银行竞争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发现银行竞争的加剧有助于降低企业杠杆操纵水平;为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2009年放宽分支机构设立管制的事件和份额移动法构造的Bartik工具变量,获得了一致的结果。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银行竞争影响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融资约束较强和银企距离较为接近的样本,显示银行竞争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强银行监督动机,作用于企业杠杆操纵。经济后果方面,发现银行竞争加剧导致的企业杠杆操纵降低会减少未来违约风险。本文从银行竞争的视角提供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证据,有助于厘清宏观金融环境之于微观企业杠杆操纵的自上而下的内在逻辑,同时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金融发展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本文以改革进程中的非规范融资交易为研究对象 ,通过银行 -借款企业动态博弈和经验研究 ,归纳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 ,在金融交易中 ,金融机构的腐败体现为利用资金配置权进行的两类寻租行为 ;第二 ,银行的寻租程度取决于改革进程中中央银行和财政对银行的转移支付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对力度比较 ,因而遏制融资腐败的方法是严格转移支付纪律 ,加强内控制度 ;第三 ,企业借款行为是在自筹资金和银行借款间进行的相对成本比较 ,企业被动选择行贿 (交租 ) ,因而其真实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名义法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第四 ,由于存在转移支付机制 ,企业与银行的非规范金融交易的实质是对中央银行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分割 ;第五 ,根据以上结论 ,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价格实际是均衡的 ,不能简单定义民间借贷是高利贷 ,如果如此定义 ,则正规金融也同样具备高利贷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金融环境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计划,是企业异地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基于Heckman两阶段模型,利用2011—2020年中国企业境内并购数据,从金融资源规模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两个维度考察了企业异地并购对金融环境的偏好特征。实证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金融资源寻求动机,倾向于选择金融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进行并购扩张;受限于高额的能力建设成本,国有企业对高市场化程度金融市场表现出更加显著的规避倾向。企业对金融环境的不同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融资约束的结构性特征。进一步检验表明,去杠杆政策有助于激活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的治理作用,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能够发挥一定约束作用,但同时存在矫枉过正的风险,结构性去杠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10—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融资成本与金融投资收益两个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变化对企业金融化程度的中介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结构的去集中化将有效缓解企业金融化问题,降低企业金融化程度,抑制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的发生。在进行若干稳健型检验后,上述结果仍然成立。同时,机制分析发现,银行业结构去集中化一方面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高实体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去集中化挤压了企业金融投资收益,降低了企业金融化投资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业结构去集中化,不仅能够带来企业金融化程度的下降,导致企业实体投资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此外,国有企业受银行业集中化对其金融化程度的影响比民营企业小。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管理以及由此衍生的借贷行为无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首先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借贷产生影响,进而才能通过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对企业融资、投资乃至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文章将在Jeremy C.Stein(1998)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逆向选择行为,研究货币政策在银行层面传导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实质是中小民营企业不能在较高层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如愿地获得资金支持。目前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金融制度安排,构建一种能够使外部投资者与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起横向信用联系的内生性融资契约。在我国既有的金融契约框架下,通过适当的融资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信托私募融资能够最小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使中小民营企业能够沿着既有的融资路径有效地获得所需的资金。  相似文献   

17.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经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9,(8):21-35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8.
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是否会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导致的银行风险造成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可以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掩盖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带来的银行风险,导致真实的银行风险被低估。进一步讨论发现,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来说,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作用会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打破财政兜底幻想的政策取向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建议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重点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在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大,且资金严重短缺。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极其复杂:民营企业自身因素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大环境;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必须发挥政府、社会、银行和民营企业各方面的作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才有望逐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文章以2011?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企业贷款银行的金融科技指标,考察了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双重差分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优化风险控制模式这两条路径,合理引导信贷资源从"僵尸"国企转移到优质民企,从而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效果在市场关注度低但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中,以及外部金融科技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更加突出.最后,金融科技还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小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全方位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