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科 《新经济》2005,(4):66-67
今年3月22日,人民银行公布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拿出100亿元资产、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中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鑫 《时代经贸》2007,5(3X):112-113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计重拳。  相似文献   

5.
郭翠荣 《经济师》2007,(6):222-223
因为各种与证券化配套的中介组织建立与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空缺,即使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运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文章从供给主体障碍、需求障碍、制度障碍等方面,分析论述我国推进资产证券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是以被证券化资产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其本质是被证券化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分割和重组过程。近两年资产证券化被议论得较多,国内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消化不良资产一直在探索着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方式,但迄今并没有推出有效的证券化产品。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因为各种与证券化配套的中介组织建立与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空缺,即使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运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刊》2005,(6):6-7
在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中,最终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到底能获得什么样的信用等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实施的基础条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根龙 《生产力研究》2003,(5):71-72,75
本文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资产证券化技术的实施需要一些相应基础条件的满足 ,并着力论述了资产证券化所需的法律、会计、税收、监管、市场、信用六个基础条件的具体内容。文章最后明确指出市场基础和信用基础可能是制约我国资产证券化技术全面推广的两大约束条件 ,但选择适合的资产品种 ,首先在一些金融业发达、信用基础和市场基础较好的地区 (如上海、深圳、北京等地 )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 ,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无论如何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将是全面推广资产证券化技术之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产证券化要向美国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经济》2006,(4):58-59
一个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提供高效率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资产流动性,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但目前中国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与法律体系方面非常欠缺,而在这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完善成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如今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应验:随着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从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两条路径同时进行证券化的大幕将在年内全面拉开.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的金融年鉴中自然少不了有关证券化的内容。在这一年的春天有多达10家国家部委级机构共同决定,由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分别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虽然证券化在全球金融创新的展列室里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无论如何,这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胡滨 《经济》2006,(Z1)
首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小而收益稳定,尤其适合追求长期稳健收益者经过10年的长期酝酿,资产证券化终于正式起航。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首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如期发行;同日,中国建设银行首只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发行。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的发行规模约42.6亿元、建设银行发行规模约30亿元。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第一轮、超过70亿元的大餐已经和即将摆在面前。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是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进行信贷资产化的两家试点,可以预期,在试点起航之后,会有更多资产证券化产品紧接着出笼。“头啖汤”好喝吗?之后的“盛…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信贷资产、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态等外围因素,而这些因素则是刻画区域资本市场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实质上也同时对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促进作用。厘清这种促进关系,不仅能够在微观上促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更能在整体上促进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乃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分散风险乃至促进金融市场完善和健全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鉴于目前中国国内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信用基础及投资需求等方面的条件都尚未完全具备,常规的发展模式面临诸多阻滞,可考虑选择“外向型模式”即离岸资产证券化作为突破口,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设计其关键环节和程序,增强资产证券化在近期顺利运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推动了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往往是一国资产证券化的开端,MBS市场在美国等不少国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创建自己的MBS市场的条件是否已具备以及如何创建是我国金融理论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问题,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创新性融资方式,以其卓越的经济功能为世人所瞩目.印度作为亚洲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印度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其发展情况和特点,能够为同是新兴市场的我国提供某些可资参考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30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金融机构和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温。2005年3月21日,央行宣布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按揭证券化工作。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这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迈出重要一步。对于资产证券化特征、推行的意义、存在的风险和法律障碍、完善建议及其未来发展,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笔者就此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宁柱 《时代经贸》2013,(2):139-140
自2005年我国开放资产证券化以来,发展的步伐一直蹒跚难进。尤其2008年5月份以来,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及国内宏观金融政策连续调整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举步艰难。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证券化市场发展较早,且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其发展历程以及特征,提炼了几点对于我国证券化市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学津  潘群峰 《经济师》2003,(10):16-17
资产证券化是 2 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今天 ,它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战略意义 ,并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国际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健 《财经研究》2000,26(5):33-36,48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呈出出越来越明显的证券化趋势。我们认为由此产生的金融产品ABS无论在金融体系改革,或是经济建设融资等方面的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思路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