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勇勇  魏向东 《旅游学刊》2023,(11):153-168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相似文献   

2.
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邹统钎 《旅游学刊》2011,26(7):19-23
非惯常环境概念给出了一些旅游现象的合理解释,指出了构建旅游研究体系的一种尝试方向。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非惯常环境下人的体验的本质问题。文章指出,体验对于人们具有生命层面的意义,而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是人们以变换环境的方式去调整生命状态。文章还对基于非惯常环境视角的旅游定义做了一些补充探讨,包括主动性、暂时性、可替代性和旅游体验价值的有限性等。  相似文献   

3.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颖 《旅游学刊》2012,27(5):88-93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显的、独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寻的审美境界是自由的、升华的、解放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4.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文章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旅游定义、旅游本质、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旅游与旅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分歧性意见,在辨析各种观点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旅游学术界在5个方面的基本共识,即旅游是指人的活动;概念性定义才能确立旅游本质;旅游本质应由“余暇+异地+体验”三者共同决定;休闲和旅行的范畴大于旅游;狭义旅游定义不会贬损旅游产业和学科地位。文章呼吁旅游学术界以“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尽早形成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旅游本质是旅游研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旅游本质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这对旅游概念的界定,乃至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有着制约性影响。本文在对旅游本质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的基础上,对学界有关旅游本质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辨,立足综合角度,从学术性定义层面提出“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利用闲暇时间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即非惯常环境)进行身心自由的体验活动”的概念,认为旅游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身心自由的体验。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旅游研究关键问题的理解和反思,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借鉴和思考,笔者认为闲暇时间是间隔镶嵌在个人一整段生存状态里的片段时间.同时,为了贴切描述旅游者的运动特征,文章引入了物理学中位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旅游界定为:人们在一段离开惯常环境但位移为零的生存状态里,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体验活动,据此辨析了旅游与休闲、旅行和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切换复原之间的关系.将旅游划分为兴趣驱动型、事务引致型和综合引致型三种基本类型,并对旅游统计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对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统领学科的理论范畴是个体或群体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切换复原中闲暇时间的体验,即新概念意义下的旅游体验.最后,尝试构建旅游学科框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活、旅游、美,都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在实践领域不断被拓展,其本质在理论领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点“美是生活”,到实践论美学,再到美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美学“生活论”回归,这些都为研究本体论视角的旅游审美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当代的旅游审美趣味是多元和世俗的.在生活美学视野中,旅游之美在于天人合一,在于能动超越.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的流变.观光旅游审美注重感性认识,休闲旅游审美注重感性存在,是对生命中感性价值的确认.从观光到休闲,审美是感性超越的过程,体现在对时空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两分的超越,以及对体验的超越.旅游审美通过活泼泼的生命体验,最终超越感性,能动地从生命存在的意义上获得美,完满生活、成就生命.日常生活既充满着感性的愉悦,也承载着深沉的精神期望.生活本身的丰富性造就了旅游审美的丰富性,生活关学视角的旅游审美是激发、是唤醒、是重新发现.旅游审美本质上是对生命归属和文化价值的寻觅,其本体意义在于成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8.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龙江智 《旅游学刊》2005,20(1):21-26
自从马里奥蒂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迄今已近百年,学术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依然呈现“诸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旅游学科的建构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理性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途径来理解旅游的本质,并由此认为旅游研究应采纳从心理学视角进去,从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出来。整个研究的切入点应该是旅游体验。也就是说,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最后,本文以此为根基,构筑了旅游学科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心境的跨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用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两个概念,本文对旅游体验发生的特殊情境进行探讨,旨在建立一个解释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旅游世界的生成,并非它的物质性,而在于主体视角的转换。正因旅游者使用另一种视角看待他者的生活世界,所以他者眼中的生活世界才得以获取旅游世界的地位。这种视角的转换本质上是心境的转换,从而使得旅游者进入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旅游世界为心境的转换提供了外部空间和条件,从而取得了特殊生存空间的地位。因此,旅游世界独特之处不在于其客观的构成要素,而在于旅游者主观的心境,即旅游者处于一种心游状态。正是这种心游状态,使得旅游世界呈现出情感主导、回归本我、自成目标等不同于生活世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刘 《旅游学刊》2017,(4):78-86
从纯粹客观论角度研究旅游世界可能会遮蔽这一重要概念的研究潜力.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从主观视角出发研究旅游世界的时空维度经由体验而构造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世界的空间经由旅游者感知意识和旅游客体共同生成,旅游者经由"去远"使得旅游世界上到眼前,其空间呈现为一种感知场域的扩充;(2)旅游世界的时间经由内时间意识流构造而成,呈现为"期待-当下感知-回忆"三重维度的叠加融合,表现为与意识生活相勾连的延展;(3)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是人类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的方式.旅游世界由旅游者主体和旅游客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1.
范式是研究者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世界观,决定着知识生产的过程.方法论是某一种研究范式的体现,也是方法的理论.文章对建构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中的演进逻辑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分析旅游世界的本质指出其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从康德和李凯尔特哲学出发,文章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具有价值建构和带有主观体验的现象和意识的双重世界.旅游世界的本质决定了旅游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不能在本体论上化约人的主观意识;同时指出科学主义立场和价值中立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挑战和问题.最后概括阐释了建构主义运用的两大类方法:理解释义法以及表征研究法.  相似文献   

12.
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惯常环境、体验均是旅游定义的核心概念,关系到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和概念的周延性.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将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分别细分成足迹环境和非足迹环境两类,并阐述了其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向度以及相互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关系.同时,将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分为一般性体验和特殊性体验,认为体验是人对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并分析了旅游体验的内涵、特性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天问  吴明远 《旅游学刊》2014,29(10):51-60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4.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肖宏  郭磊磊 《当代旅游》2013,(10):82-82
旅游软实力是指旅游目的地能够让旅游者“尝试他种人生的深层欲望”的一种实力,体现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通过旅游体验一种充满魅力的日常生活.那么,旅游目的地的软实力本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体验旅游实践的美学。它能体现旅游目的地所标签的价值观念系统相对于旅游发生地的吸引力,能够对接旅游者的深层欲望.修正旅游者的文化偏好。  相似文献   

16.
体验化是休闲时代旅游发展的基本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璧属 《旅游学刊》2006,21(11):10-11
休闲生活是小康社会逐步发展的一种主要的社会生活形态.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人将其归结为一种活动,有人归结为一种不被社会必要劳动吸收的时间,有人归结为一种精神态度,也有人倾向于体验.在探讨休闲时代的旅游业发展问题时,笔者认为体验化是休闲时代旅游发展的基本取向,可以从体验的角度来诠释休闲时代的旅游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旅游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架构旅游学科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旅游学科体系则难以完善.因此,旅游这一概念一直是旅游学界探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学界仍未达成共识.文章在谢彦君教授和张凌云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两位教授的相关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不仅为旅游概念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两位教授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商榷.文章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这一概念重新进行界定,提出了"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旅游的基本属性及其对旅游社会关系和旅游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以及学者和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该定义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以及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旅游的基本属性体现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具有非实体性、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这些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即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和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验概念引入,现象学方法在旅游分析中日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早期的尝试,研究引入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一般体验的生成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意向行为一意向内容-意向对象”结构的引导下,研究解析了3个与体验相关的命题:1)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是意识的意向性;2)就意向性这个词来说,体验应被视为是特定意识对意向对象的一种经验;3)这种经验的层次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体验现象与体验质量的层次性.借助于对颜色观念的阐释及雾霾环境对游客体验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分析提出并阐释了基于意向性理论的意识谱系的枝向量结构概念.且指出,随现象学方法的深入,旅游体验研究的热点下一步或将转移到对特定意识谱系的梳理与建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