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论东盟五国的出口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2(4):71-75
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地区,2005年东盟五国在世界货物出口贸易的排名中列第5位,仅次于德国、美国、中国和日本。本文将借鉴和运用工业竞争力指数(CIP)、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测度指标,对东盟五国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这一思路,本文运用散点图、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研究显示,1996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整体比较优势没有明显的流动性;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失去了比较优势;中国农业出口专业化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在世界出口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然而,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反倾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为自1995年以来遭遇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美国、欧盟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已经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有必要通过提高谈判能力及提升产业结构来化解矛盾,实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纵观我国近年的对外贸易情况,不难发现,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出口贸易比较优势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除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有优势以外,随着国内储蓄增加、外资流入,以及国内基于后发优势的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潜力增大。二是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具有  相似文献   

5.
田砚  龚新蜀 《市场论坛》2010,(1):24-25,23
近年来中国新疆利用其地缘、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出口贸易,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新疆及周边国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和分析,从中得出新疆及周边国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类型,并进一步说明新疆与周边国家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新疆与周边国家出口贸易的有效对策,以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后,湖北省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出口量增长迅速,其中,在湖北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量占了很大比重。本文在比较了湖北和其他区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异同后,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以期得到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目前存在的矛盾、产品内分类、资源禀赋等方面阐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应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以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本是世界上木质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且地理位置毗邻,近年来两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共同面临的贸易竞争也愈加激烈。从中日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等方面比较分析中日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特征,再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两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较日本而言,中国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规模大、出口市场分布广泛且较为稳定,但贸易竞争力并不强,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对此,在当前的贸易保护背景下,中国应努力提高林业现代化程度,积极拓宽国际市场,提高木质林产品的出口效率,加快中国林产品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与汇率波动的实证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探讨汇率变化能否为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竞争优势。本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出主成分,再进行回归建模,并考察汇率指数项的贡献率,认为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出口的影响有限,中国没有因此带来出口贸易竞争优势,那种认为依靠汇率贬值来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看法与事实不符。中国外贸出口的推动力和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外向型产业投资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理论分别从比较优势和收益递增两个方面对出口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运用出口贸易增长的动因模型,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尝试对影响广东出口贸易增长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和收益递增两个因素都较好地解释了广东的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其分析结果也显示,在广东的对外贸易中,收益递增是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商业模式日益更新,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在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在促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为背景,从跨境电子商务的出口优势出发,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经研究发现,跨境电子商务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激励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申海成 《中国物价》2014,(12):71-74
中韩两国产业结构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在FTA的背景下,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多维度分析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指数和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深入分析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出口贸易方式的纳税筹划 出口贸易方式的纳税筹划以加工复出口货物的纳税筹划为重点。主要包括以下3种: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础。尽管近20年来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整体水平趋于下降,但在世贸组织过渡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实现良性增长。本文认为,质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技术性壁垒,我国出口农产品正由成本优势型向质量优势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研究要么结合国际直接投资,要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RCA指标。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出发,运用国际专业化指标,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通过国别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以及中国融入了亚洲生产网络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速虽然在整体层面上出现大幅下滑,但从行业层面看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通过特征事实的考察和初步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行业层面出口增速变化表现出的差异性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程度的差异性有关。因此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边际深化难度逐步加大的背景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步入传统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新阶段后,中国需要依托技术进步等构筑新型比较优势,夯实进一步融入乃至扎根全球价值链的基础;另一方面,应抓住和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遇,尽快构建起中国自身的全球价值链。这不仅是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稳增长"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发展中国的出口加工工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而动态的比较优势产业的构建尚未形成,如何对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及出口产业结构转行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业比较优势陷阱的分析,提出要加快中国出口加工工业的升级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速发展的出口贸易正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压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是中国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中国各地区为样本的研究表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处于显著出口优势而资本密集产业仍然处于出口劣势地位的基本格局下,技术创新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已经显示出积极作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与外贸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国今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结合国际出口贸易品的分类和中国出口贸易品的分类,测算了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2个指标,利用中国各省的数据比较分析其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在研究浙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概况的基础上,通过与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这4个出口贸易额居中国前五的省份的比较,并且研究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的出口商品结构和测算出口商品技术水平,分析出浙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其余4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但这种基于传统贸易统计的方式明显夸大了中国的贸易量,会加剧贸易不平衡、掩盖全球贸易真实格局.基于增加值贸易统计的方式可以减少统计中存在的水分,使我们清晰认识到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增加值中真正由中国创造的增加值占比.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依赖传统比较优势只会“强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低位.应通过将比较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的方式,大力推动中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