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0)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我们的丧葬礼制与习俗,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可谓异常丰富多彩。然而,从现代社会管理角度看,这些丧葬礼制与习俗的多样性既有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国民健康的陋习。特别是对于死体的处理,有的因某种禁忌或习俗停尸过久,甚至死体发臭也不及时下葬,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民众健康。夏同龢(1868-1925年),字用卿、季平,号狮山山人,贵州省麻  相似文献   

2.
本文站在非正式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民间传统,道德规范,佛教戒律和儒家礼制,惯例,关系、人情及面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丧葬经济存在的经济文化基础,并找出了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翠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314-315
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因为它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与悼念,也是对于生者的一种慰藉。而我们除了要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了解的背后,还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为这种法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而这种寻根溯源无论是对历史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应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具体的礼仪要求,在回顾古代丧葬仪式的前提下,对于丧葬礼仪背后的法律文化进行剖析。从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所要探寻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路兴 《中国拍卖》2013,(7):40-43
口含,即口实。《春秋说题辞》:“口实曰唅.象生时食也”。《杂记》:“含者又作啥。“口中含物这一古老的丧葬习俗源自于新石器时代死者13中含石块、贝壳、蚌壳的传统。从目前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这一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在陕西临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址中,从M268号死者的口中.发现含有10颗小贝壳。  相似文献   

5.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在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处处受到灵魂观的支配,灵魂观可谓人类寻求生命永恒的最初看法。本文以石头村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阐释了丧葬仪式中灵魂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丧葬仪式引发家庭、村落群体的心里变化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变化,从死者姻亲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揭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迁移。  相似文献   

6.
黄煌 《致富时代》2016,(4):419-420
彝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彝族文化丰富,其中包括了他们的丧葬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彝族人民的丧葬仪式也在逐渐变化,在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下,彝族的丧葬形式逐渐具有汉族丧葬形式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姚玮  周莉英  朱梦迪 《商》2013,(9Z):280-280
冠帽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在特定情况下作为一种文化习俗的载体,具有象征性符号意义。对“成年礼”“婚礼”“丧葬礼”三个特定时期的“过度仪式”中的冠帽所传达出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各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也日渐加深。在苗族文化中丧葬仪式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苗族文化最能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民俗特征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描述川苗丧葬仪式。从仪式的功能作用阐释其文化内涵:在本民族内进行道德规范,增强川苗内部凝聚力,传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陈姗姗 《商》2014,(44):80-81
丧葬作为重要的人生礼仪,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方式,历史悠久,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安庆桐城市三畈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三畈村为调查对象,探讨了二次葬的过程,分析相关原因,以期深层次的把握二次葬的内涵,并对殡葬改革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0.
悼亡诗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代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尽管有封建礼教严格的守丧制度和尊卑观念,但是还是阻挡不住中国文人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人伦之情.悼亡诗的丧葬词汇是非常有特色的.作者往往不直接说"死",而是采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段,曲折地表达对妻子的哀悼.这既表达了夫妻间的恩情,又照顾了作者不愿接受残酷现实的心理,痛失爱妻的伤痛就在简单的几个字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丧事简办渐成都市新风尚时 ,记者近日在南京市各大丧礼服务中心采访时却惊讶地发现 ,为了显示所谓的身份和品位 ,部分市民竟然重拾大操大办的旧习俗 ,几十年前花大钱做道场的豪华葬礼悄然频繁现身 ,有人光一场葬礼就花去 5 0万 ,而有人仅一块墓地就要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一场葬礼用去 5 0万南京市吉祥丧礼服务中心的仲经理告诉记者 ,豪华葬礼确实悄然增多 ,他所见过最奢侈的一次葬礼花费超过5 0万元。由于刮台风 ,一根树干砸死了一个集团的副总 ,这位副总是位女性 ,死的时候才 36岁 ,风华正茂。死者的丈夫和儿子花了 1万多元人民币来装花…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发展目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复杂多样的习俗、文化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与少数民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印娟 《中国市场》2011,(1):170-171
武则天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武则天谋权篡位对民间的影响很小,主要集中于上层社会,对礼制的成功利用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将针对武则天明堂大赦对政局产生的重大影响窥视武则天是如何运用礼制来达到她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死生大事。丧葬习俗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于生死相关的社会习俗之一。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殡葬产业及其领域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将从殡葬产业的性质、管理监督机制、人们的殡葬观念几个方面来探析城市殡葬高消费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胡能 《四川物价》2006,(11):6-7
近年,各级政府正在推动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提倡移风易俗,明节俭办丧事.禁止占用耕地建坟,收到一定效果。根据《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规定,我省划定了火葬区、土葬改革区。公民在火葬区死亡的,除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宗教教职人员死亡外.一律实行火化。从目前情况看,在划定为火葬区的公民死亡后.仅有20%-30%实行了火化,按旧习俗进行土葬的占7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3)
中国人的思维表面化、简单化、片面化、情绪化,可称之为"四化思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的传统,封建专制、儒家文化的"礼制"也无时无刻的压抑人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克服"四化思维",提高国人的思辨力?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关系的概念在商业传播中已经有比较深远的历史,事实上公共关系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形象推广、文化传播等的有力手段。国家公关对中国来说正在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比的视角,将中国国家公关战略实施划分为两个阶段——"1971-2008年"和"2008年后",本文从国家公关的内容和国家公关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中国在不同时期分别如何通过国家公关进行形象推广和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9.
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一种兽形陶俑,是历代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以目前已知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据,对镇墓兽的源流问题进行探讨.镇墓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形制为兽形木雕.西晋时期,镇墓兽为单体走兽式,直至北朝,发展成一人面、一兽面的蹲踞式组合,直至唐代消失.  相似文献   

20.
建筑有其建筑意,从中完美科研了解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追求,各个国家、地区的建筑都是不同的。希腊的宙宇、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教堂、现代钢筋混凝土立方体建筑、中国的木结构大屋顶建筑,不同的建筑反应不同的东西,并各有其优劣。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的宫殿艺术,并阐述了中国封建礼制,来更好的认识中国建筑,审视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