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蒋菲 《商》2013,(6):161-162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公民权利意识相对提高以及维权意识的高涨,公民权利蕴含着人们对私人权益的追求和渴望。一直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权利的研究拥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中国对于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对于我们研究农民权利不受公共权力侵害,保护私人权利,限制公共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雨辰 《商》2012,(18):139-139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更是一个制度体系问题。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因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表面上看是各项具体的制度的不完善,背后的实质却是公共权力私有化严重阻碍着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使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难以实现。为此,必须首先有效防控公共权力私有化,保证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以制度来保障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公务员角色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务员是政府的人格化代表。目前对公务员的角色认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理性的“公共人”的角色认同 ,一种是权利的“经济人”的角色认定。这两种角色认定集中于公务员身上 ,会发生角色冲突 ,故称之为“角色悖论”。角色悖论其实质在于对公务员个体权利的追求与公共权力相悖。应该在国家与政府的背景中定位公务员的角色。角色悖论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根源在于政府权力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请监督他们     
在这些网络帝国的虚拟领土上,滋生了商业利益,也催生了公共权力,商业利益可以私有,公共权力必须接受监督。  相似文献   

5.
荣志卉  王慧 《商》2014,(21):181-181
由于网络围观时代的到来,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权力运行报道中来。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当建构符合新的传播环境的传受关系,实现舆论上的正能量。本文通过结合传播理论与热点事件,寻找权利运行报道实现正能量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杨仕兵 《财贸研究》2012,23(2):151-156
人们消费社会产品,在法律上必然存在消费该物品的权利,否则就可能存在其他权利或权力阻止人们消费这种物品。设定公共物品权具有重要意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自然法思想和社会连带思想、分级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物品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体现,属于应有权利和社会权的范畴,具有非独占性和平等性特征,属于基本权利,但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敏 《商》2014,(29):66-6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自然而然地结成了社会,在社会中,一部分属于人类个人的事,还有一部分是超出了个人事务范围的便构成公共事务,或者说是无数个个人事务范围之外的交集,那么这部分公共事务因为超出个人事务自然也不是某个个体可以承栽的,所以便需要一定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与我们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探讨公共权力的起源来阐述公共权力的定义,从而论述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权力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行使一切职能的根本前提。然而现实中公共权力有时会偏离公共利益的这些价值目标,发生公共权力异化。关于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公共权力异化是公共权力实施者的自利本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公共权力实施者和公共组织的角色认知错位使公共权力发生异化;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看,公民权力意识薄弱和公民社会发展滞后给公共权力异化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从产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性质为世人所瞩目。权力系统,不论是政治权力还是资本权力都力图控制媒介,从而或达到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或达到赢利的目的。而更多的人则希望媒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意见交流的平台。本文试从公共领域在当代的困境来探讨权力系统与媒介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中国科技财富》2010,(12):367-367
公共权力的理性认识和合理界定是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合理界定公共权力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是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从本质上说,我们只有理性认识公共权力,合理界定公共权力,孝能有力地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才能有效地将公共权力的行使和人民的意志有效统一起来,确保公共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下运行,防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政治领域的腐败最突出的是公共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栾春满 《消费导刊》2013,(12):145-145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开始越来越多的学生试图用司法救济的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权力和权利的抗争中,如何控制权力的行使,保障权利,成为了当下我们研究的课题。为了减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此类纠纷,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本人认为由抗争引发的教育纠纷除了由政府通过行政途径解决外,还应由作为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的司法机关通过教育行政诉讼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概念启发我们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提高效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公共管理主体从仅由政府发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多元化主体;政府需要把一部分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社会非政府组织,甚至部分公共产品允许私人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公共权力本质上来源于人民,以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本文从恩格斯的文本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的历史变迁,公共权力与公众利益的辩证关系,涉及公共权力实际操作中的异化现象,提倡包容性、公益性的公共权力.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制约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拆迁案中,被拆迁户为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用《物权法》和《宪法》来对抗《城市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然《物权法》、《宪法》却终敌不过《条例》。这一现实发人深思,是什么使保护我们自由和权益的《宪法》和《物权法》居然输给了《条例》?从法理的角度看,这一现实不正是反映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在法治的国家里,权利必须居以根本的地位,权力必须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力不得滥用,必须得到制约,而权利无疑是制约权力扩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10,(11):120-120
“自然状态”中人类社会处于“人对人象狼一样”的状况,若要结束这种状态则必须让人们“转让”其权利,以“契约”方式形成“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6.
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建立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政府要求以法律制约权力.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公共权力的自主性与保护人民权利之间的内在张力,建立一个职权有限、责任明确,服务民众的政府,以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9)
公共权力腐败是各国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我国政府也不断加大公共权力的查处及惩罚力度。文章分析了公共权力腐败的行为,并在经济学角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权力腐败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汪智  崔建忠 《商场现代化》2012,(27):120-121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形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蔓延,始终有权利与权力的相伴,有权力制约权利到权力制约权力,再到理论希望出现的最佳状态——权利制约权力。不过任何理论事实的假设提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概念之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此,权力与权利的合理性配置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阿玛蒂亚·森的权利方法提供了一个分析饥荒的一般框架,其用意在于阐述权利失败发生的本质和因为.并希望通过这一理论的提出能够解决一部分贫困与饥荒的问题.而现在这一理论不仅可以在灾害经济学上有充分的使用,还可以被用于其他涉及权利交换和实现的领域.基于交换权利理论的视角,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支持一评价"的循环模式的实现上.通过对公众享受公共产品及应得公共服务和知情权、监督权等交换权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政府行为的目的性,使我们可以对原先属于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并用它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健全检察机关侦查权的监督机制以规范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良性运作,是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我国通过法律和司法解释从内部和外部对检察机关侦查权进行监督,但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存在诸多不足,需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设计,科学地配置权力,并借助权利来制衡权力的途径,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