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对此,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思路和措施建议,但农民增收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人认为这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有关。为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充分认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对农民增收的意义,从而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建立公共财政必将对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影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突破点。当下,农民增收主要靠自己,但在短期内,财政支农是农民增收的引爆点。近年来,浙江省遂昌县财政支农效果显著,农民大幅增收,基于此,文章以遂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破解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障碍,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村稳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关系全局的大事。本文以四川东部丘陵地区的大竹县为例,认真分析农村经济的问题与现状,探索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现状与问题大竹县地处川东,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大,农业仍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这种状况无疑是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看,1998年大竹县是38∶38∶24,全国水…  相似文献   

6.
在增产不增收的背后我们要探寻近年来导致农民增产不能增收的直接原因,一方面,须从农副产品的价格上升带给农民的收入增量,远不及工业品价格上升造成农民在相同消费水平下的支出增量.另一方面,农户"为出售而生产"的产品不能全部售出换得相应的货币收入.然而,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和"卖难"仅仅是表层原因,其农民增产不能增收的背后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现行的经济体制.其一,传统经济体制是一种严重轻农的体制,农民的增产增收在这样的体制中缺乏根本的保障.建国之初,为了国家的工业化,政府对农副产品实行了低价统购制度,使其与工业品间保持着大幅度的差价,并再通过向企业增收利税,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区的农民收入也不断稳步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在农民增收较好的形势下,农民增收没有在体制上和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没有根本缩小。  相似文献   

8.
<正>"十三五"以来,宝应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和帮扶政策,全县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是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良机,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前提基础,以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为重要保障,大幅强化政府对农民增收的倾斜性支持力度。重塑农村的吸引力和活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宝应县通过"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共计铺设道路267.18公里,惠及全县14个镇(区),将原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民增收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江苏提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宏大,措施有力,为全省推进农民增收工作规划了新的蓝图。各地及国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更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前,破解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障碍,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近年来,价格因素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民增收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江苏提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宏大,措施有力,为全省推进农民增收工作规划了新的蓝图。各地及国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更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文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利用时间序列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2007—2020年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等因素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农民居住分散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效益低下;公共财政支出"城乡倒挂",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严重匮乏;专项转移支付高度分散化,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对策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服务设施与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农民梯度转移,保持人口与公共服务动态平衡;革除财政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平衡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业始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可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覆盖面广,人口比例大,加之经济结构的制约更使城乡发展失去均衡,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就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几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分析制约增收的因素,综合政府职能、劳动就业、产业结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建立农民增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立财政政策支持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学界已有大量研究如何促使农民增收,但就如何建立促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定量分析却很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20多年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CPI、政府对农支出以及农林牧渔从业人员,而理应构成农民收入重要影响因素的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不能成为增收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财政政策支持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近几年的农民增收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实现四个转变。   一、由组织促收向农民自主增收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享有了广泛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由农民自己决定;收入能否增长,增多增少,关键要靠农民自身对市场的把握来经营决策。这就是说,农民本身是理所当然实现增收的主体。而在现实当中,我们有些乡村干部在帮助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忽视农民增收的主体作用,没有启动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导致好的增收措施发挥不了好的增收效果;同…  相似文献   

18.
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减缓。为促进农民增收,各地提出了许多办法和措施,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以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和销售渠道为重点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只要这些服务到了位,便可解决当前主要制约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及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基于以上认识,丰城市确立了“转变职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农民收入呈不断增长态势,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据初步计算,1999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7.3元,较1998年同期增加100.3元,增长6.9%,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石家庄市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势趋缓。二是部分农产品较长时间保持低价位运行,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乡镇企业发展出现回落。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年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困扰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难点,难就难在其中不仅有市场供求的因素,更有深层次的结构与体制因素;不仅有农业本身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经济、社会政策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结构创新,而解决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与体制的创新。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收入问题的背后是就业问题。相对于稀有的土地资源的有限的农产品市场,中国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是农业所难以承载的,唯一出路在于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跳出“农门”,自主创业。农民始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最积极、最活跃、最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