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上海国资》2005,(7):54-54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2.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3.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以来,"物权"和"物权法",这些"陌生"的词汇逐渐为社会所熟知,物权法立法成为全民关注点,而伴随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审议,此种关注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6.
关于集体所有土地物权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一切土地均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在现代法制国家,无论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所有土地,都应受一定的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的调整。但比较而言,对集体所有土地的物权法调整,仍是我国民商立法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某些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和立法缺陷。本文拟就集体所有土地的几种基本物权形态作些理论分析,期能对完善我国土地法律制度及推动物权立法有所助益。一、集体土地之所有权所有权是物权体系的基石,设立于集体所有土地之上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均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然而,任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  相似文献   

7.
一、艰难与出人意料的立法   物权法草案从2005年7月交由全民大讨论开始,便处于公众舆论聚焦的中心,而这一立法的过程更被称为2005年度的重大新闻之一.在全民大讨论热烈之际,2005年8月12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授巩献田在网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一部违背宪法和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物权法)草案>.巩教授认为,由于这部草案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宪法,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开历史倒车,所以,只有经过原则性修改才能通过.……  相似文献   

8.
吴传凯 《改革与开放》2012,(20):13-16,18
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确定了采矿权的权利属性为民事权利、准用益物权,并且确定了物权法定原则。这对于保障采矿权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矿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现行的采矿权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与《物权法》确定的立法精神不相统一甚至相悖的地方,需要及时地进行相应修正,以实现采矿权法律制度的内在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保障采矿权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矿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慧萍 《魅力中国》2011,(14):168-169
占有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最初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在法律中予以规定。呵是后来,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占有制度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立性,足以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与所有权、他物权并列存在,体现出调整物权关系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立法上,我国《民法通则》只在其71条中将占有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加以规定,新出台的《物权法》将其单独成编,作为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之后的第五编,看似地位有所上升,而内容只有五条,立法的单薄显示出研究的薄弱,笔者在此探讨一下占有的制度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最近,《物权法》草案三稿(简称草案)正在全国征求意见。该法是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问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财产关系的重要法规,草案第二编所有权第五章专门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明确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相似文献   

11.
乔蛟 《产权导刊》2005,(8):12-14
物权法是民法典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作用.随着这部法律草案全文7月10日向社会公布,"物权"和"物权法",这些过去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陌生"词汇,必将逐渐为社会熟知.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律制度的最终确立,必将调动起亿万民众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戴瑛 《理论观察》2008,(2):60-61
基于用益物权种类多样性和体系复杂性的特点,我国民法学界对用益物权体系的构建存在较大分歧。从我国用益物权立法的现状入手,论述构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原则,进而评析我国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3.
苑泽明  姚王信 《山东经济》2009,25(6):110-115
包括用益物权在内的物权关系,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相适应,所以必然会对会计产生影响。物权法生效以来,与用益物权有关的会计业务,对无形资产等具体会计准则产生了冲击。我们首次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质疑用益物权会计的国际趋同或等效这个命题的存在性;进而提出解决用益物权会计与现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分歧的思路,具体思路有两个,一是改进现行准则以适应用益物权核算的要求,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用益物权准则。  相似文献   

14.
张弛 《中国集体经济》2012,(8S):135-136
文章总结了关于物权法定原则外延的不同观点,介绍了物权法定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特定的历史需要而进一步得出结论:物权法定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物权法规定由强行法规定的内容就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物权法定已走向了僵化。结合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物权法定原则未来的发展是通过小幅改革措施使物权走向自治。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不动产登记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目前,我国物权立法已经提上了日程,因此,有必要就不动产登记制度从立法体系、登记机关、登记规则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促进我国不动产物权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民事法律,涉及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具有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物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大体沿袭大陆法系立法的国家,在信托法与物权法的衔接上存在着物权请求权的唯一性与对受益人保护的衡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就是确定信托财产上物权请求权的归属以及给予非信托财产所有权人以物权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8.
黄忠新 《特区经济》2008,(2):237-23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实施依法开发利用保护,在永续发展战略中愈加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施行新的《物权法》,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地位得以确立和发生变化,充分反映了现代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立法的发展趋势。但物权法未确认野生动物用益物权制度,亟待立法和实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增强和提高对野生动物的民法保护效力。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按所有权形式分为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学者误将这种分类当作所有权主体结构安排,认为排斥了自然人与法人主体的存在而出现空洞,提出"物权结构空洞说"。所有权形式不是物权主体的并列,"私人"是庞大的群体,不能具体化为人格。错觉源于用传统模式去衡量物权法认可国家物权主体地位的创新。存在决定法律内容,法律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物权结构分析可以明晰国家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界限,私权利是配置物权,公权力是建立、保护和限制物权。  相似文献   

20.
居住权,被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制度明确地规定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三编第十六章.随着物权法草案对居住权的肯定,居住权问题再次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讨论.居住权制度的创设,来源于民法学者的建议.2001年,钱明星教授在〈中国法学〉发表了有关居住权的首篇论文.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居住权问题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赞成居住权制度的建立.立法者显然也认同了这样的倾向.然而中国物权法乃至中国社会是否确实需要居住权制度,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