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洁 《新西部(上)》2016,(12):124-125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环境、学业、就业等方面。大学生自身应从提升自我效能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高校应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500名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了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大学生压力知觉为中等水平;(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压力知觉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紧张;(3)不同专业满意度的学生在压力知觉总分和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压力知觉存在显著影响,农村大学生更易知觉到紧张感,而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感到失控感;(5)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实际数据调研的方式,通过对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护生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从性格、志愿选择、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压力研究,为护理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护理教育质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利红 《魅力中国》2013,(23):37-38
应对方式是大学生面对压力情景,调节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它的形成与一些因素密不可分。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个体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彤成和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提出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由于竞争就业等方面引起的精神上的压力却不断加剧,使他们产生各种困惑或心理冲突,导致幸福感的降低,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道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对完善高校德育,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寻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通过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简易应对方式等量表对南京地区6所省属高职院校的7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成就感低较为突出;成就感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的学校差异显著,情绪低落、客观支持、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显著,情绪低落、客观支持的专业差异显著.各维度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影响学习倦怠,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考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应对方式时,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使用"在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及"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的方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问题";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比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坚持自己的立场,为自己想得到的斗争";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工作压力的众多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对个体而言,在面对压力源时,其认知评价方式和应对方式对是否产生工作压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通过改变认知评价方式和应对方式,来减轻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问题。采用自编的择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温州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半封闭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007年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了解,择业意向比较合理,与企业需求能较好地达成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估计过高,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地震灾区大学新生心理创伤后应激状况和不同应对方式可能造成的不同结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来自地震灾区的一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地震灾区大学新生PTSD症状表现在性别、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积极应对方式与PTSD症状反映有显著负相关。结论高校应密切关注地震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鼓励学生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有效宣泄不良情绪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问题.采用自编的择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温州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半封闭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007年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了解,择业意向比较合理,与企业需求能较好地达成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估计过高,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2.
刘芳  刘世瑞 《科学决策》2008,(10):80-80
目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衡阳市3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并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高孤独感学生大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低孤独感学生大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应对挫折和挑战、预防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工科高校1119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目标专注、积极认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特点。同时,探讨心理韧性在专业性质、性别、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学生干部经历、有无恋爱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工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工科高校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学时期是人毕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不论是量的绝对性还是质的相对性,主流都是健康的积极的,但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低而且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呈上升趋势,同时,由竞争、就业等方面引起的精神上的压力却不断加剧,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压力,因而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及压力应对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亮  孙德君 《黑河学刊》2009,(2):120-121
综述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的关系、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等。现有研究存在着“定性研究不够深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的研究结果尚存有分歧、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对生物文化因素缺乏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8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暴力中,网络暴力、言语侵犯得分分别为(7.75±1.84)、(5.89±1.66)分,发生频率较高。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及其各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r=-0.14~0.12,P0.05或0.01)。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各因子的回归效应均达到显著(β=-0.176~0.167,P0.05或0.01)。结论:大学生存在心理暴力问题,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宁夏,回族大学生因其民族特性的差异,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因而在对回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一概而论。但过去对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很少进行研究,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回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压力包括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等三部分。压力源对睡眠质量的作用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其中受到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等中间变量的影响。心理学界对压力与睡眠质量关系的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工作应激源。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受损的危险程度是普通人群的两倍,而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工作者积极理性地面对工作应激。根据CPT理论,抵抗工作应激的措施,一方面可采取降低对应激源危险性的评估,另一方面应重视应对方法的了解及应用。全面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报出版单位和编辑个人采取多种措施,掌握更多专业的、科学的工作应激应对资源。  相似文献   

20.
褚瑞  胡俊杰 《魅力中国》2013,(29):179-179
当前,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和无线上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构成了新兴的移动媒体。移动新媒体大大改变了公众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的方式,也给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移动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在移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