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探讨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原则和文化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定位原则: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塑造多主题形象,树立一体化形象,加强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存在着主体薄弱,观念滞后,量少质平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社会影响。要想改变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不尽理想的现状,必须在队伍建设、观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上下工夫。辽西地域文化由物种发轫奇观及其认知文化、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辽西民族民间文化,以及普度众生的佛教文化、不绝如缕的战争文化、生机盎然的湿地文化和大闹天宫的动漫产业文化八大因子构成,它们为辽西旅游品牌意象构筑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一个城市的品牌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要建立这种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关键在于城市品牌定位.在区域发展中,欠发达地区城市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形成后发优势.本文以湘西吉首为例,认为吉首城市品牌发展中最大的亮点是原生态(山水及人文),指出吉首市城市品牌定位的方向应是旅游、文化,确定其核心品牌定位为灵秀山城、人文吉首,指出打造品牌时要多元整合、重点突破、有力推进.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探讨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原则和文化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定位原则: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塑造多主题形象,树立一体化形象,加强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5.
打造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飞 《黑河学刊》2003,(1):39-40,49
品牌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分析五大连池市实际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实施品牌战略,在经济发展上打造特色品牌、绿色品牌、旅游品牌,培育知名企业;在城市建设上打造品牌,建设独具特色的精品城市;在城市文化精神上打造品牌,建设高素质的市民群体,从而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样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旅游是一个地方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决定因素.旅游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建设.实施旅游文化品牌战略是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加强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增加服务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通过对湘西凤凰城市文化品牌资源的分析,针对城市文化品牌认识和存在问题,建议如下:扩大城市品牌知名度;防止过度商业化;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汪鸿 《改革与战略》2013,29(3):88-90
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淄博市旅游城市品牌的塑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佩群 《特区经济》2006,(5):163-164
21世纪,中国旅游市场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城市旅游已由过去单纯的服务质量竞争转向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个别旅游景点间的竞争上升为整体的区域旅游系统之间的竞争,淄博市是一座具有特殊地域文化的新兴旅游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城市市场争夺战中生存与发展,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正是淄博市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淄博市塑造旅游品牌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指出其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现实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餐饮老字号品牌"以它独特的产品、技艺、服务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企业文化而著称,其品牌价值的构筑,为地域文化延伸、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研究餐饮老字号品牌重塑,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咸宁城市旅游品牌的现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政策规划引导、旅游设施与交通建设、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等是咸宁城市旅游品牌发展的动力要素。探讨了各动力要素的运行关系,提出了强化"香城泉都"形象建设、加强旅游品牌整合和系统建设、树立"顾客满意"理念,提升旅游品牌忠诚度等优化措施。以期根据咸宁城市旅游品牌发展的特殊性,开发具有特色的咸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李成建 《特区经济》2008,(10):232-233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树立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权的重要发展手段。企业的品牌意识,更进一步的企业品牌战略是企业经营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设计,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到形象管理,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的人文化服务到对企业团队精神的全面文化建设,无不充满了品牌的力量。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探讨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融合和应用,能够突显品牌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客家文化作为我国区域文化中璀璨的一支,可以在茶叶区域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传播、品牌文化塑造中融合和应用。这不仅有利于茶叶区域品牌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国产服装的品牌文化塑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服装已从最初的生活用品、功能用品上升到文化产品。因此,服装品牌要溶入文化的因素,才能历经时间的考验。对于服装品牌文化的塑造,首先应该确立服装品牌文化的价值内涵,深度挖掘品牌所代表文化意义,其次,要将品牌文化进行传播,塑造合适的符号象征,来体现品牌文化。在品牌文化的传播中,文化的定位,对文化的宣传和创造与品牌文化一致的企业形象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桂林旅游品牌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国亮  梁继超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5-137,181
旅游地品牌是旅游地对游客独特旅游体验的承诺,品牌竞争是旅游地的高端竞争形态。优质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外部机遇使桂林旅游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旅游地品牌。但目前,桂林旅游却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和内部危机。文章根据旅游地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出桂林旅游品牌竞争力不容乐观,要提高桂林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16.
周红 《特区经济》2006,(6):128-129
历史建筑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提高特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运用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原理,对特区城市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历史建筑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是特区城市品牌的塑造,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特区成为生态型文化旅游区和环保型的高新产业区,形成特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前,品牌化浪潮席卷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原产地也可以成为一个品牌为其所在区域打上独特的标签,使得该区域具有相应的品牌资产价值。文章着重研究品牌和品牌资产的内涵及其发展情况,原产地品牌由来及其概念界定,原产地品牌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原产地品牌资产增值对策,即明确原产地品牌远景、提升认知程度和扩大品牌联想。  相似文献   

18.
张鹏  刘心怡  赵陈雨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93-197
数字中国建设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但是回顾以往研究发现,目前缺乏品牌视角的数字中国研究。作为区域品牌,每个数字中国省域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具有特定的品牌利益和品牌个性。通过受众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数字山东”品牌形象进行识别,以智能作为数字山东的品牌利益,以刺激为核心塑造数字山东的品牌个性,推动形成数字时代山东睿智、创新、充满活力的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19.
论桂林城市形象建设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方金 《特区经济》2006,(9):144-145
世纪之交及新世纪之初的桂林城市形象建设具有如下特点:规划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投资多元化,建设、经营市场化;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文化品位。桂林城市形象建设的这些特点,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名城品牌效应,而且对其它旅游城市的城市形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品牌资产、品牌认知与消费者品牌信任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庄  石静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99-103
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品牌资产、品牌认知和品牌信任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模型,针对移动通讯服务的特殊情况,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设计量表,并通过563个样本的调查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结果表明品牌形象认知对品牌资产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品牌价值认知、品牌信任对品牌资产产生间接影响;品牌价值认知对品牌资产有直接的负向影响,但是通过品牌信任对品牌资产有间接的正向影响;品牌信任对品牌资产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注重品牌形象塑造与沟通、增进消费者信任等针对企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