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中,在上海郊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今年郊区夏粮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三增”,夏粮总产达到1.6亿公斤。166万亩秋熟水稻,由于病虫防治和田间管理措施有力,加上后期气候比较有利,单产达到540公斤。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1万吨,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0万吨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安丘市粮食生产与流通情况的基本现状
安丘市现有耕地9.39万公顷,长期以来就是粮食主产区,曾经连续多年为全国粮食百强县之一,1991年列全国第49位。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生产发展较快。全市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3.7万吨,比前五年的粮食平均总产量增长了33.6%。 相似文献
3.
4.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三峡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大问题。粮食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促进整个三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今后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分析三峡地区粮食生产条件及粮食供需形势,并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4,(5):22-23
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目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论坛”上,名植物遗传学家、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院士指出,近五年来,我国粮食总产连年下降,到2003年.已经从1998年的10245.9亿斤降到8613.4亿斤.减少了1641.9亿斤。“2003年的产量将成为我们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一个最低点,今年必须回升。” 相似文献
6.
7.
基于指数分解法的中国粮食增量贡献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这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指数分解法,深入研究了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其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则逐年递减。影响单产的显著因素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影响播种面积最显著因素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时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合理使用化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8.
9.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2):11-11
农业部目前下发了《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2005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4,(4):34-34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直接影响当前春耕生产及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实现今年粮食的增产,国务院于3月30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 相似文献
11.
12.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3):21-21
农业部日前下发了《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2005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1):36-36
2004年,吉林省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502亿斤以上,比2003年增产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比2003年增加20%。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告诉记者,2004年吉林的好局面得益于中央一系列有利于粮食增产的重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证,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因此,安全生产始终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收储与安全工作,全国粮食总产量也实现了“十连增”。我们在为粮食丰产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加之内需下降、外销不畅,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企业库存居高不下,一些安全隐患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17.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4,(4):28-28
2003年粮食生产取得比上年增长5%佳绩的粮食主产区吉林省,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增长5%,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记从吉林省农委获得的消息。目前全省呈现广大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万名干部走村入户帮扶,各项措施扎实有效,家家户户备耕忙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定天下、安民心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大局。1978年到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上了四个台阶,并一直保持到1999年,使我国粮食供需逐步由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自2000年以后,粮食连续减产,出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四个下降”。同时粮食库存也逐年减少。初步测算,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约16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9.
20.
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8~2008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等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阶段分析;选用农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受灾面积、价格指数等指标,建立了C-D生产函数,分析了不同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投入和政策因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提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但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