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总会计师》2010,(5):26-26
经历了2008年的救市之后,在非正常经济政策退出上.中国的政策选择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
叶檀 《英才》2008,(11):32-32
从去年至今,经济学界围绕政策“紧缩与否”争论不休。当全球放松货币救市之际,那些主张从紧的人真该为自己的短见羞愧:他们以日本泡沫为前车,对中国经济主张不适当的严厉紧缩,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全球经济风暴与国内紧缩的双重陷阱。  相似文献   

3.
毛箬 《财会通讯》2008,(12):8-9
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近些年来最为火热和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无论是从其行业规模、产业链条,还是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率等各方面来看,都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行业之一。虽然中央政府因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有可能引发“泡沫”,因而在各项“救市”措施中,并未明确指明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救市”,但各省地方政府在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仍旧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明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易宪容 《数据》2009,(11):25-26
2008年9月15日,随着具有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呼之而来,它不仅立即摧毁了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也把整个世界经济带入严重衰退。全球各国政府斥巨资救市,各主要国家的首脑不断聚集在一起讨论全球经济复苏议题。在各国政府强力救市政策推动下,全球经济开始逐渐走出衰退谷底,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开始隐去,不少国家的股市价格也逐渐恢复到一年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企业标准化》2009,(18):4-5
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的置身于一个滑落过程,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数万亿的救市方案,考虑到救市的滞后效应,可能会延续到20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在未来几年的经济衰退和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中国食品企业必须苦练内功,从困境中寻找出路和机遇,捕捉食品消费趋势,才能独善其身,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救市?!     
此时,经济领域最频繁的词汇,毫无疑问是“救市”。 “救市”风行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这两个目前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投资渠道。 人们小心翼翼地揣测着政策下一步的动作。 经济领域不断地演绎着蝴蝶效应,房地产行业与整体经济形势唇齿相依。 在救市这场“哈耶克和凯恩斯”之争中,决策者将如何选择?市场如何回应?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债问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演变成席卷全美、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危机已从美国蔓延至全球,从金融体系蔓延至整个实体经济领域。这场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危害之大,超出了早先一般人的估计和判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央重启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前景并不明朗。为此,笔者对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以及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飞速了29年,但是2008年却让整个中国陷入了困境。最近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过冬”,全国上下,神州大地如同救火一般,救市措施快如闪电。是的,这个冬天已经到来了,但是比自然界的冬天更可怕的是经济“冬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发展商和地产专家从行业发展考虑的“救市”问题和政府部门从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考虑的“治市”问题,立场不同,观点自然有所不同。但目前政府既要使中国宏观经济软着陆.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避免中国楼市和股市暴跌或崩盘.“救市”还是“治市”都将是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0.
谢国忠 《英才》2009,(6):31-31
我判断2010年全球经济会出现二次衰退,而且,到那时,通胀会伴随着衰退一同到来,现行的救市措施恐怕会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产能过剩和货币超发,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生长在中国经济之中,久治不愈,堪称顽症。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不断下行,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由于政府救市采用的是海量投资和超发货币的办法,致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的同时,M2余额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东南置业》2008,(11):16-16
中国4万亿元十项措施大救市;国土部酝酿耕地占补新算法;郑州政府购买空置房救市  相似文献   

13.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室主任王小广最近指出,中国经济复苏的过程将是W型走势,房地产的调整会较长,政府救市延长了调整期。  相似文献   

14.
庄蕊 《政策与管理》2008,(24):38-39
近7成企业对2009年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3成企业认为政府的40000亿元救市措施与自身无关。  相似文献   

15.
何春梅 《经营者》2009,(3):24-25
金融危机重压之下的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日渐高涨,2月12日,美国两院协调达成的救市新方案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确定。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全球经济也未能幸免,这一切难道都是“外国人”惹的祸?  相似文献   

16.
闻之 《房地产导刊》2014,(11):23-23
国民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实质就是“房地产绑架经济”。一旦经济下行,就放宽政策甚至足出台刺激政策,用房地产刺激经济,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只会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目前地方和中央都出台了一些“救市”措施,表面上和以往救市区则不大,但这次“救市”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基本上部集中在交易环节,多是针对购房者的,而不是直接针对开发商的。我们提起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总会拿日本来类比。但日本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是楼市“硬着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二足在楼市下行之时,从紧的货币政镶、特别足央行大幅加息,是刺破楼市泡沫的首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簏”的同时,采取措施加火交易环节的资金支持,本质上并不足让楼市逆转,而是避免楼市“硬着陆”,从而为走出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的恶性循环,提供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宏伟 《楼市》2012,(12):44-45
Q&A◆中央明确"两个不可能",为何却依然有人认为政府有救市可能?一则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内宏观经济面持续恶化可能导致重启楼市"救市计划"。二则楼市惨淡,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可能持续微调,刺激楼市需求入市。  相似文献   

18.
叶檀 《房地产导刊》2008,(11):18-18
现在救市,成本高而收效少,原因是实体经济下行已成事实,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紧张等问题,购房者对于实体经济的担忧使他们不会轻易出手投资购房。  相似文献   

19.
同期声     
《北京房地产》2008,(8):27-27
“七招”可治理高房价,“救市论”应缓行房价面临信心问题,做好风险控制科学支持楼市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定调短期内难加息,中国房地产业至少再增长30年,楼市下跌恐惧心理占上风不谈降价,房价预测都不可靠楼市发展有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导刊》2008,(12):32-32
“次贷”风波引起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危害世界经济。11月中下旬,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与APEC嶂会分别于纽约、秘鲁召开,此次峰会向世界传递出了各主要经济体承诺协调一致救市的信息,从峰会结束至今,新一轮对抗金融危机的全球联手救市行动拉开了序幕,涉及金额已超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