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SNA2008和CSNA2016下,重新估算了中国固定资本存量与研发资本的增长效应。本文严格参照SNA2008的测算框架和国内研究进展对中国研发资本和总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依照国际核算规范对研发资本的再认识扩展了索洛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在1990~2019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3.27%,到2019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增长至81.889万亿元;进一步将研发资本扩展进索洛增长模型,发现中国研发资本年均经济增长效应为5.85%,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98%,其中直接效应为22.51%,间接效应为31.48%,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地区来看,东中部地区研发资本存在显著的增长效应,因此促进市场良性竞争环境、提高科技转化率和产研结合效率是扩大研发资本经济增长效应和提升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朱子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3-20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利用中国1979~2010总量和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纯要素生产率法和Solow余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总体和省级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变化趋势出现了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生产率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但资本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主要是由资本投入贡献不同造成的。2000~2010年中国生产率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出现高资本投入、低生产率和高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6.
基于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地区差异性,并采用SFA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增长,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震动式的下降趋势。在样本考察期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由技术效率改善(2.1%)和技术进步(0.2%)共同推动,且技术效率改善做出了主要贡献。(2)东北各省的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增长,吉林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驱动,辽宁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效率改善推动的,而黑龙江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3)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低,改善空间巨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出现正向变动的城市占据样本量的32.4%,还不及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R&D资本存量测算:1952~2014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SNA修订了R&D支出的核算方法,R&D支出不再视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本文依据2008年SNA和我国R&D统计调查数据等,科学测算了1952年以来每年R&D活动所形成的资产价值,同时对R&D资产进口和出口进行了适当调整。然后,在合理选取和估计R&D资产折旧率、R&D价格指数和基年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根据永续盘存法对我国1952~2014年R&D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R&D投资与R&D内部经费支出的年平均比例为95.5%,我国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达到42244亿元,且R&D资本存量与GDP之比呈“N”形趋势,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投资效率和TFP下降,并指出要提高TFP就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即就要走发达国家所走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道路,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在文章中,将对经济增长的两个来源即要素量的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进一步的认识,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浅议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测度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从效率的内涵出发,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选取汇率制度弹性作为汇率制度变量,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历经几次改革后在长短期内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浮动汇率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将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模型:对索洛模型的一个扩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8):25-34
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直接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索洛增长核算方程清晰而又简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但其过于严峻的假设条件大大降低了该模型对经济增长事实的解释力和政策含义。本文对索洛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放松,并在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从而得出一个具有较强适用性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邹至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3):35-43
首先,本文使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数据(某些数据是作者建立的),估计总量经济和5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生产函数。然后测定资本形成对这些部门增长的贡献,1958-1962年的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化革命对产出的影响,1979年以后的经济改革对增长的影响,资本回报率,以及部门增长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要素高投入所致,这种增长方式不会持久。因此,要从提高综合生产率这一角度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并且提出实现综合生产率得以提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质量与动态效率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年的强劲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9.8%。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到底如何呢?为了准确分析中国的高增长模式,本文另辟蹊径,通过对配置效率和资本生产率公式的分解,从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国民收入分配、支出分配四个维度,分别考察了资本生产效率和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三个指标间关系及具体在中国的表现情况如何,试图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高增长模式在中国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资本度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始终都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也是最有争议的参数。很久以来,经济学界就存在着关于什么是资本和应该如何去度量它的争论。随着经济计量方法在经济增长研究中的广泛使用,直接导致了对资本度量的进一步需要,并由此引发了60年代引人瞩目的关于资本理论的剑桥之争,这些都推动了资本度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些进展在发达国家已经对实际统计部门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吸收国外经济增长理论和方法,在技术进步、生产率测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更准确地估算我国的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方法: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AMOS软件,构建以技术进步率和人均资本增长率为潜变量的多指标多原因结构方程模型(MIMIC Model)。利用MCMC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最后用贝叶斯插补法估算两个潜变量。研究发现:利用新方法估算出的技术进步率更加合理,新方法也显示出了技术进步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更为明确的作用机制。研究创新:首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估算中国技术进步率。研究价值:为SEM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 相似文献
19.
20.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中国经济增长分析(1953-1995)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过3年经济恢复,整治了由于长期战争和半殖民、半封建统治带来的经济不发达,在195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农业就业人员占83.5%的典型农业国基础上,在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下,从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