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仁川机场去往酒店的大巴上,车内显示屏一遍遍打出同样的字幕,"Superheated Kopsi surges past 1800"。这是一个令韩国股民振奋的消息——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冲破1800点大关。6月18日,韩国主要媒体都用了"疯狂"一词来形容韩国股市这一历史性新高。自2007年2月起,韩国股市一路连续15周走高,仅仅用了13天,综合指数攀升至1700点,而突破1800点大关,更只用了11天时间。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股市有惊无险,平安度过.2005年中国股市于1月4日开盘,上证指数开盘1260.78点.全年上证指数最高1328.53点,最低998.23点.虽然现在距离岁末还有20天时间,但上证指数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从1 260.78点算起,全年跌幅超过10%.在这一年中,中国股市发生了几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包括解决股权分置,推出权证、修改〈证券法〉等等.其中股改破题无疑对股市的影响最大.股权分置的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制度上的缺陷,为今后股市长期平稳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将中国股市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正>2005年中国股市有惊无险,平安度过。2005年中国股市于1月4日开盘,上证指数开盘1260.78点。全年上证指数最高 1 328.53点,最低998.23点。虽然现在距离岁末还有20天时间,但上证指数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从1 260.78点算起, 全年跌幅超过10%。在这一年中,中国股市发生了几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包括解决股权分置,推出权证、修改《证券法》等等。其中股改破题无疑对股市的影响最大。股权分置的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制度上的缺陷,为今后股市长期平稳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将中国股市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股市有惊无险,平安度过.2005年中国股市于1月4日开盘,上证指数开盘1260.78点.全年上证指数最高1328.53点,最低998.23点.虽然现在距离岁末还有20天时间,但上证指数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从1 260.78点算起,全年跌幅超过10%.在这一年中,中国股市发生了几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包括解决股权分置,推出权证、修改&lt;证券法&gt;等等.其中股改破题无疑对股市的影响最大.股权分置的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制度上的缺陷,为今后股市长期平稳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将中国股市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2013年6月24日,这是中国股民雪上加霜的一天。沪深股市双双暴跌,沪指更是一举击穿2000点这个中国全体股民的心理支撑点。此次股市的暴跌,直接的原因是"钱荒"。6月20日可能会成为许多银行资金交易员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经常要提到的一天。当天,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暴涨578个基点,升  相似文献   

6.
牛市终结了?     
2001年,中国股市首次站上2000点,花了整整10年功夫,但后来为此也付出了长达4年的慢熊代价,直至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再次跌破1000点大关。2006年,中国股市发动了一场"百年难遇"的罕见行情,上证综指1100点上方起步,年内便相继攻克1500点、2000点、2500点等重大关口,并将上一轮牛市的"顶"狠狠地踩在了本轮大牛市的脚下。然而,2007年春节过后,"全民炒  相似文献   

7.
两会期间,据一份网上调查显示,中国股市是群众最为关切、点击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在4万多位参与调查者中,75%的人认为,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中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中国的股票市场,那么就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很多疑问。有人认为应当"推倒重来",有人认为"股市再跌几百点也没有问题",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很像是一个赌场",总之所有的观点均认为,中国股市"一出娘胎就是个残疾儿"。但是,如果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问题可能非常简单:如果中国股市是一个国家,它的问题究竟在何处?它的振兴之路究竟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上半年股市中国股票市场从1996年4月开始进入了牛市行情,加上社会传媒暴炒"九七题材",违规投机资本活动猖獗,出现了两次"泡沫",第一次是1996年12月,比起4月份,上海股指上升120%,深圳股市上升340%,经严厉打压下降30%。第二次是1997年5月份,股市三天暴涨,将深圳股指从5200点推到6000点,上海股指从1200点推到1400点,特别是深发展从30元飞涨到47元,暴利促使数百万新股民入市,使股民猛增至2500万。股指上升本来就是牛市特征,只不过由于1997年"七一"香港回归,社会心理普遍认为七一之前不可能有整顿,因此使股指提前加速上升成为暴涨。国家宏观调控本来就是"逆周期",力图控制股指避免暴涨,加上担心  相似文献   

9.
金融及原材料市场 世界经济 2月27日美国股市大幅下挫,纽约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超过500点,这是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股市跌幅最大的一次.这引发了第二天亚太地区股市的走低.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1997,(7)
一、九七上半年股市中国股票市场从1996年4月开始进入了牛市行情,加上社会传媒暴炒"九七题材",违规投机资本活动猖獗,出现了两次"泡沫",第一次是1996年12月,比起4月份,上海股指上升120%,深圳股市上升340%,经严厉打压下降30%。第二次是1997年5月份,股市三天暴涨,将深圳股指从5200点推到6000点,上海股指从1200点推到1400点,特别是深发展从30元飞涨到47元,暴利促使数百万新股民入市,使股民猛增至2500万。股指上升本来就是牛市特征,只不过由于1997年"七一"香港回归,社会心理普遍认为七一之前不可能有整顿,因此使股指提前加速上升成为暴涨。国家宏观调控本来就是"逆周期",力图控制股指避免暴涨,加上担心  相似文献   

11.
猴年未到,中国股市便提前感染上了新年的"特征"--上蹿下跳。在9月24日上证指数冲高至1496.21点、深证成指冲高至3649.88点后,依靠温总理讲话而催生的"9.14"行情迅速回落。11月23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再度以两根阴线的收盘为后市抹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正进入一轮空前强大的政府做多周期。显然,市场自顾自的走势已经与基本面发生了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认为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这一轮行情即今年5月19日到6月29日,沪深两市综合指数分别上涨56.8%和61.2%,是我国经济复苏迹象的反映。但事实上,宏观经济形势对股市上升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而且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较差,市场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使其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在支持这一次股市上涨,其一是政策因素;其二是资金因素。纵观中国股市近14年的发展历程,股市受政策面影响极大。从1990年到1992年春,中国股市节节上升,放开股价后,直冲1400点,政府担心泡沫太多(当时仅20多个股票),以"不断增加供给"为主要措施向下调控,股市在几个月中急速下跌到392点。股市过度下跌不利于股份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声音     
《中国市场》2008,(33):5-5
<正>1、"2008年卖出中国股票是不明智的。我要再说一次,总有一天,中国的股市会上万点"。——国际投资家杰姆·罗杰斯解读:6月28日,罗杰斯抵达深圳参加"A股国际投资论坛"时,就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股市大盘从1000点到4000点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股市如此狂热,使部分人失去了理性看待中国经济的视角,个别人甚至错误的认为中国经济很快就要超英赶美了。在这样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市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热钱涌向何处、行情就起于何处.近期的几个热点频出,一是各地出现信托热,二是开始出现"纯债券"基金,三是某些城市的楼市出现炒楼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股市的持续过热,提出了中国股市应由泡沫走向理性繁荣的论断,同时对中国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婧  韩函 《现代商业》2007,(23):256-256
针对中国股市的持续过热,提出了中国股市应由泡沫走向理性繁荣的论断,同时对中国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的"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形成了股票收益变化规律下的两种资产组合投资策略。其中"反向效应"在中国股市体现为短期性,"动量效应"周期则更多的是中期性的。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股市的"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有助于股民对股市的投资行为与投资策略进行理性思考,为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7月1日晚间,新华社以《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为题,针对近期股市的焦点问题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有趣的是,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发表于股市连续暴跌的背景下,主笔操刀的记者是3个人,其中的主力记者吴锦才,今天已经是新华社的副总编辑,而今天发表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也是由3位关于资本市场的主力记者写就。如此多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联想,新华社这篇发表于中国股市连续暴跌关键时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市场》2008,(20):44-47
3月初,刚经历了两年牛市的中国A股一举跌穿4000点"铁底",似乎又回到了熊市:14日,中国敢法大学刘纪鹏教授在博窖上发表《股市跌破4000点的六大风险》,呼吁监管层拿出行动捍卫4000点关口。31日,《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女士却提出: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4月2日,刘纪鹏在其博客发表文章,直指胡舒立的"不救市论"。其他学者专隶纷纷加入辩论。以"救市"为焦点,自2001年来我国股市第二次大论战全面展开。就在本刊即将刊印之际,印花税下调至1‰,监管层用行动为论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