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以伊利股份为例,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伊利股权激励计划公布日的市场反映.分析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计划名为"激励",实为"福利",并针对这一结果,从董事会特征的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沪深两市已有青岛海尔、美的电器、苏泊尔等近50家上市公司提出股权激励方案,其中部分公司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还有一百多家公司纷纷表示将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008年年初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股份”)发布了2007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亏损原因是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3.
巩娜 《财会通讯》2011,(8):83-85
本文以伊利股份和烽火通信股权激励方案为例,从股权激励计划的获授对象,计划难易程度、获授对象获益情况以及公司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两份股权激励计划的对比分析发现,一个好的股权激励计划能够使公司与激励人员共同获益,反之,股权激励计划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攫取公司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4,(12):135-139
管理层自利行为已成为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重大难题之一。文章应用现代博弈理论构建了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分析模型型,通过构造双方的效用函数来分析大股东实施股权激励以及管理层自利的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实: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层自利行为为,并且自利程度受上市公司成长性、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管理层的薪酬绩效敏感度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影响,而大股东的股权激励偏好受激励方案产生的激励效应和福利效应大小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规避管理层自利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行为视角,通过对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行为的系统性研究,观察股权激励过程中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动态博弈,并对股权激励授予实施期间上市公司的行为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股权激励草案日、行权日和解禁日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均发生了上市公司业绩和管理层个人业绩取舍的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只有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和透明,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才能降低管理层择机行为发生的概率,保证股权激励制度本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刘林 《财务与会计》2008,(10):23-25
伊利股份是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批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之一,其股权激励计划自2006年4月推出以来就饱受争议,先是由于表决程序违规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后又因多个条款不合理被中国证监会要求修订,包括提高业绩考核条件、增加首期以后行权条件、取消加速行权、不得MBO等。本文将对伊利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伊利管理层是如何通过相应的决策应对现行制度性变化的,并进而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激励制度性建设和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大力完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从2005年9月26日第一条股权激励方案开始,截止2010年12月31目的共198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的222个股权激励方案作为初步样本进行整体分析,得出虽然熊市下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动力更大,股东希望借此激励管理层提升公司业绩,但是基于市场行情和未来的悲观预期,股权激励方案停止实施的概率也很大。从总体样本中筛选出98家公司公布的98个董事会预案公告作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公布董事会预案事件所引起的短期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股权激励事件有显著为正的短期市场效应,投资者将其视为利好消息。而公告日前两天就出现了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说明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提前泄露和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8.
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研发支出中代理冲突的重要工具,但现有经验证据并不稳定甚至相互矛盾。基于股权激励异质性的视角,本文引入新的股权激励特征——股权激励价值的股价及股价波动率敏感性,考察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支出的驱动机制,并利用2006-2012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支出的驱动机制包含风险规避效应与激励效应两个相反维度,最终驱动方向与强度取决于两类效应的博弈;限制性股票的风险规避效应显著强于股票期权;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显著强于限制性股票;市场竞争程度、企业产权性质与授予动机对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的两类效应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采取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企业股权激励业务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分别不同的股票来源方式举例说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后,股票全流通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打开了方便之门,为提升业绩、降低股东对企业高管的监督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股权激励形式。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兰生物)作为血浆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于2013年5月29日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该计划究竟是激励还是福利?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以管窥豹,洞察我国企业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一、案例简介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股权激励在我国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部针对日益增多的股权激励计划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简称“新会计准则”),以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拟对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损益和股东权益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会计准则的一些要点作些解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股权激励在我国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部针对日益增多的股权激励计划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简称"新会计准则"),以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拟对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损益和股东权益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会计准则的一些要点作些解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2011年沪深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上宣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控股股东特征与股权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具有民营性质的企业股权激励强度强于非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股权激励强度越弱;控股股东持有股份为流通股的企业股权激励强度较弱;但是控股股东的控制力对股权激励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股权激励效应研究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管薪酬激励被认为能够较好的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对高管薪酬激励正面效应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将高管薪酬制度对企业经营及内部风险控制的负面影响暴露无遗,尤其是对高管薪酬有重要影响的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着对高管激励过多、监管约束相对失衡等问题。在我国,股权激励制度起步较晚,为了分析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近十年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集了2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首次披露日前后三十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并对这些股价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在股权激励方案首次披露日之后给投资者带来了超额收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给个股股价带来正面的市场效应,并且能够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短期融资能力。分析认为,广大证券投资者没有过分担心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可能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多数投资者持积极认同态度。  相似文献   

16.
激励是管理人员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激励应当适时,迟延激励会带来负的效应。本文通过构建迟延激励的博弈模型和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阐述了迟延激励的危害,揭示了激励的迟延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迟延效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激励是管理人员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激励应当适时,迟延激励会带来负的效应。本文通过构建迟延激励的博弈模型和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阐述了迟延激励的危害,揭示了激励的迟延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迟延效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新股份”)创建于1992年,主要生产经营真空镀铝膜、塑胶彩印复合软包装、药品包装材料、多功能高阻隔薄膜等高新技术产品。自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永新股份发展迅速,营业收入由股改前的4.9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6亿元。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与公司先进的管理技术、创新的制度设计以及员工的智慧是分不开的,而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动力之一。本文拟通过对永新股份实施复合式股权激励计划的过程进行介绍,分析其产生的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更好地解决股权激励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国A股市场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53家上市公司股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选定的事件窗口内,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预案公告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正面股价效应,而且存在事件提前泄露的情况。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引起股价正面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成长性好、规模小的公司股价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集团型企业内部的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多个法律及会计主体.在法律主体上主要分为结算方及接受服务方.会计主体除法律主体的个别报表外,还有合并报表主体.股权激励的性质主要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本文以集团内部股权激励案例为背景,探讨不同会计主体在结算方或接受服务方的不同身份下如何判断是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精神确定具体会计处理,从而为集团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