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海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海权应是国家“海洋权利”(sea right)与“海上力量”(sea power)的统一 ,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条件下追求“海上权力”(sea power)的行为是霸权行为。中国海权 ,确切理解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上权力 ,更非海上霸权。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 ,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 ,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开发深海可考虑是中国海军建设的优先选择。永远不称霸是中国海权扩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历史客观存在,海权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与冷战前及冷战时代的海权相比,冷战后海权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后冷战时代的海权与传统的海权相比,发生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作者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军事变革等方面入手,对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要素、构成、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与演进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得出结论: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包括适宜的海洋地理条件,建立在对外贸易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及由此催生的海外利益,建立在外向型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发展海权的主观愿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包括海上武装力量、海洋管理机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法律体系、海洋科技实力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主要体现在国际海洋秩序、国际安全合作问题、国际海洋合作等方面。以军事观的角度来看,后冷战时代海权是信息化的海权,向五维立体的方向发展,具有与其他制权无缝链接的趋势并注重濒海作战。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包括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在上升,海洋的可持续问题值得重视,海洋的政治价值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权面临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大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海洋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中国海洋权益却遭受到严重侵犯,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凝聚社会共识、辅助政治决策者们制定国家政策方针,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之下,各个地缘政治学派从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们也总是陷入到备受推崇与饱受批判的两极评价之中。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海权论同样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与陆权和空权不同,海权从理论诞生的初始至今,就是一个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而更加广泛地涵盖了经济、政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地缘政治概念。因此,海权虽然成为了一个人人嚷嚷上口的地缘政治概念,但是其具体的概念定义却在众口纷纭的争议之中,一直没能够在理论上得以清晰。作者从回归海洋地理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洋所具有的不可分割、不可人居、不可据守、不可筑防、隔陆成岛的地缘广阔性、连续性、单一性和媒介性,在厘清海洋这些不同于陆地的独特地缘特性之后,进而指出所谓海权,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国家跨洋联结大陆的意志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互相支撑的内容:一是一个国家自身在开放经济上的组织、发展能力和政策意志,二是在军事斗争上以海军为主轴的战略支撑能力和政策意志,三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与政策意志。  相似文献   

7.
海权包括海洋利益、海洋权利、海洋权力三个层面。以马汉海权理论为视角.深入地分析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四大要素,即地缘政治、民族文化、政府政策和海军力量。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弘扬海洋文化,建设强大海军、加强海洋管理和立法及实现台海统一是实现海权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崛起催生了选择成为陆权国家还是海权国家的辩论,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建设"海洋强国",但无论是以"海洋强国"还是"海权"名之,都应该避免太过于强调力量因素而忽视其他关键问题。作者在"海洋叙事"这个方向上来考察海权,即关于海洋秩序的叙事,它实际上具有元叙事的功能——合法化功能。对历史中若干海洋国家实践的考察表明,塑造海洋秩序、维护其海洋利益的海洋叙事是海权的关键特征,海洋叙事能力与海上力量也成正相关关系。当今海洋法律秩序是历史上关于海洋空间、资源、战场这些叙事的影响下形成的,海洋大国的海洋叙事能力一直是影响海洋事务的一个持久性因素。海洋叙事能力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价值在于,塑造海洋秩序的意志、能力、手段是海洋大国赖以生存的关键。对中国的海权理想而言,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建设海军力量相对容易,而提出一种关于海洋秩序的元叙事反而更难。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道》2010,(10):24-27
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事务繁杂。2010年,中国海域遭遇多事之秋,美韩、美越联合军演;希拉里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对话;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外交与军事压力告诉我们,中国的海洋权益保障形势严峻,维护海洋安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张文木 《中国报道》2010,(10):57-57
我们的利益走向哪里,我们的安全边界就得走向哪里,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得走向哪里。经济走向世界,外交、政治也应走向世界,我们不能不考虑保护我们在世界上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高铁如此绿色环保、安全便捷、经济实惠,为何舆论会在北约媒体的牵头下对中国高速铁路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狂批呢?答案就在于,中国的陆权战略将在未来百年对以北约为核心的海权国家形成致使挑战,并最终结束目前这种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全球文明领导者的政治现状  相似文献   

12.
大陆和台湾两岸长期以来的分离状态已为中国海权维护和拓展形成诸多不利影响,面临中国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局势,寻求两岸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权需要切实探讨的新课题。两岸协作维护海权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两岸需共同努力寻求合作维权的途径,开创两岸合作维权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董彦 《中国报道》2009,(8):28-29
如果我们被南海一叶障目,将刚刚起步因而尚不适应于远程着力的海上力量集中用于南海,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犯下“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错误。  相似文献   

14.
赵海滨 《理论观察》2015,(2):167-170
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只要人类同海洋发生关系,迟早会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现代,也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相似文献   

16.
晚清数次涉外战争的失败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可谓创巨痛深,一贯以"天朝上国"自居、凭借"弓马骑射"打天下的清朝统治者,竟然屡屡被"鼓浪而来"的"蕞尔岛夷"打得晕头转向,并接连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世局,一方面促使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努力思考战争缘何失败的因由,另一方面也警醒国人,作为天然屏障的万里海疆,其传统意义上的"海上长城"已不复存在。故此,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开始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见识的疆臣大吏所体认,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关系的分析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及其引发的问题:第一,关于海权是全球性大国的必要条件的命题。这一命题引发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理解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对此,作者指出多数西方学者都是结合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其他因素来强调海权重要性的;历史也表明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第二,新兴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挑战既有的世界海洋霸权,从而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荡这一命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逻辑,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解释模式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两次更迭,并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陆连海 《改革与开放》2012,(22):177-178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应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进行研究。基于此目的,文章浅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出其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维护国家合法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应对世界海洋战略形势的发展,中国加强了海权建设。在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决策和实践中,对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分析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是中国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海权战略的前提。文献回顾发现,学术界对中国发展海权内外条件的各种关键因素研究不足,研究方法比较传统,因而未能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海洋战略形势的较为清晰的战略选择。作者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模型,通过对中国发展海权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判断,明确中国发展海权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及其关键因素。作者发现,在中国发展海权内部因素中,优势大于劣势,但劣势不能完全被忽视;外部因素中"机会与威胁共存",机会大于威胁,内外环境发展形势总体有利于中国。目前,中国发展海权战略是从防御型向稳中求进型战略过渡、转变的时期,在21世纪初之后,中国保持进取态势发展海权,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