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谭玉林 《税收征纳》2009,(2):36-36,38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政策变更一般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相似文献   

2.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1998年6月发布,2001年初又进行了修订。这对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以下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准则》第17条的描述欠妥。《准则》第17条规定,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规定…  相似文献   

3.
释疑解惑     
《财会学习》2006,(3):36-37
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时,累积影响数符号如何确定?;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时所得税影响金额如何计算?;什么是会计差错?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杨黎 《会计师》2021,(15):3-5
2018年10月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第7号——会计调整》对政府会计主体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报告日后事项等而进行的会计调整行为作了原则上的规范,为了探究这项准则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以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为例,对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具体会计调整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希望给实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会计法规定,企业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不得提前或推迟确认企业的成本、费用、收入等。对企业以前年度发生应扣未扣支出涉及账务调整的,属于会计差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采用追溯重述法,即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则作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会计政策变更及其追溯调整的理解 1.会计政策变更的前提是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是正确的 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期间的会计政策错误,而是企业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以前期间会计政策的应用是错误的,则属于会计差错,应按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7.
王莉 《理财》2003,(1):29-29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正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但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可以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这种行为就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各种原因,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上海财税》2001,(4):54-55
1.本准则规范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新准则28号”)。本文拟对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以下简称“IAS8”)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比较,以了解在国际趋同的大潮流下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方面的趋同程度以及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探讨财务会计期初数转为预算会计期初数的操作方法,揭示财务会计要素与预算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确保财务会计资产负债每个科目的期初余额数据都对应转换为预算会计相应的结转结余科目数据,保证预算会计期初数的正确性、系统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日后调整事项的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俊 《会计师》2009,(12):35-36
<正>会计政策变更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或者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本文重点讨论追溯调整法与差错更正、日后调整事项的比较。一、会计政策变更之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原理是假定一开始就已采用新政策,因此将现有处理调为新政策下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高金平 《中国税务》2014,(11):45-47
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有时难以区分,尤其是会计估计变更和由于会计估计错误导致的差错更正,更难以区分。区分这两者的关键是判定前期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存在错误。如果在作出会计估计时,没有考虑或没有正确运用编报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的可靠信息,那么这一会计估计就是错误的,属于前期差错,需要遵循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1—2004年间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为研究对象,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在控制了重大未决诉讼、债务水平、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等因素后,研究发现:1.在会计估计变更前一年,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失当会计估计已有觉察并在审计意见中反映。会计估计涉及的项目个数、线上会计估计变更金额占全部会计估计变更金额的比例、客户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对非标意见的出具具有显著的解释力。2.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注册会计师非标意见的出具与会计估计变更涉及的项目个数、线上会计估寸变更金额占全部会计估计变更金额的比例以及客户规模显著相关。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明显受到客户规模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规模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而又特别容易混淆的几个问题,它们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是本质不同的行为。本文就此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某种原因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的省略或错报,近年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关于前期差错更正已经十分普遍,各大公司普遍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大额的金额调整,与此同时,企业利用前期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风险也不断加大.本文将通过分析,得出企业利用前期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方法已经我们防范利润操纵风险的途径.笔者通过对沪市A股2010-2014年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所有公司中,发生前期差错更正的有一百多家,其中大部分只有一年发生会计差错,还有一部分是两年发生会计差错的,甚至有的公司连续几年发生前期差错更正,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采矿业公司居多.这说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在目前的企业报表中已经十分普遍,我们要对企业利用前期差错进行财务造价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6.
《理财》1999,(6)
引言1本准则规范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本准则的目的是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恰当地理解企...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企业有关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我们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现印发给你们,请布置所属的上市公司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其他企...  相似文献   

18.
王弦敏 《会计师》2011,(1):40-40
<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企业应当在其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具体地说,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通过下述处理对其进行追溯更正:(1)追溯重述差错发生期间列报的前期比较金额;(2)如果前期差错发生在列报的最早前期之前,则  相似文献   

19.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和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20.
王丽  王宝玉 《理财》2003,(9):31-32
对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少会计工作者认为:如果某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化,就必须对所得税进行调整;如果某项会计政策变更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不需要对所得税进行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会计政策变更没有引起应纳税所得额的变动时,即不会引起应交所得税的变动,也不涉及所得税的调整我们知道,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应交所得税的依据,是根据税法规定予以计算确认的,不会因为会计政策变更而发生变动,亦即不会由于企业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而让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多交或少交所得税。例一: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