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如林剑鸣的<秦史稿>(2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讲:"秦国固定形态的货币出现于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从此,秦国才有统一的货币--钱."其实对于这么一种认识;无论是从出土实物角度,还是情理推断,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有学者又认为:"所谓‘初行钱',并不是说秦国在此之前没有货币,而是到了秦惠文王时又开始铸行另一种货币."(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595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但这种讲法也无法得以证实.对于后一段史实,学者几乎都认为,记载上有缺环,中间可能有废止钱币之举,所以后来到了秦二世才"复兴钱",但具体情况如何?学者们则纷纷表示不解与疑问.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边塞长歌》部分解说词与史实严重不符,解读有误。"魂顾直道,尸游九原"的决策人不是秦始皇,更不是秦始皇"了不起"的策略;辒凉车上拉的是"鲍鱼",而不是"臭鱼烂虾";"秦始皇誓言要走一次他亲自策划的秦直道"系推测之词。秦二世携死了的秦始皇"尸游九原",是赵高策动的沙丘政变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值得称颂,其既是秦始皇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帝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专制集权财政体制。但是,秦很快就灭亡了,真正再次重新在中国建立起统一的专制集权财政体制的是汉武帝。秦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都归罪为其繁重的赋役负担。秦赋役负担固重,但与列国相比,并非最重的,而秦律天下同一,六国故地人民负担并不重于秦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卢敖是秦时燕、齐一带著名的方士。他因替秦始皇寻仙问药而得到赏赐,又因抨击秦始皇而畏罪潜逃,下落不明。由此可知,卢敖的一系列活动,干扰了秦王朝的正常朝政,导致秦始皇草率发动北击匈奴之战,引发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之举,给秦朝的政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由此可知,卢敖的真实身份应是一位反秦人士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继承原西周文字传统的基础上,对各国文字进行了改革,废汰六国异体,正订小篆,提倡隶书,使中国文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奠定了汉字独特的文字体系。"书同文字"是对数千年自然发展状态的中国文字的一次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的整理规范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文字改革,为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也为当今的文字改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史记》记载秦始皇"蜂准",或作"隆准",北宋《太平御览》引《史记》有关秦始皇形象描述的文字中,有一处作"綘准","蜂"和"綘"皆应读作"豐","豐准"、"隆准"皆指大鼻;历史上没有留下秦始皇的图像,当今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秦始皇图像是后人推演的作品,采用时应作适当说明.  相似文献   

9.
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圆型方孔”的钱币造型因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被固定下来,其钱币艺术符号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统一.秦半两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它体现了钱币设计的元素之美,并自觉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历史的发展,印章也由实用向审美过渡.典淳平正的秦汉印、曲折繁密的九叠篆、明清的文人篆刻……都在印章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着的"京"字展现着中国的神韵和奥运精神.以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积淀迎接着全世界的朋友。而原本在书画的包围中被冷落的印章.也借着这股东风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成为收藏拍卖领域的一匹黑马。印章价何在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只是作为私人印信充当商业贸易的凭证。直到秦统一六国.印章一方面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以"授宫授印"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制度末期;另一方面,印章在民间仍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各国的葬俗文化特征相异,三晋主要是土坑竖穴墓,仰身直肢葬,墓主头北向,随葬鬲、盆、罐等陶器;秦国主要是洞室墓,屈肢葬,墓主头西向,随葬蒜头壶、茧形壶等。战国时期三晋的葬俗文化特征开始与秦趋同,表现为中原战国墓中洞室墓、屈肢葬、头西向、秦式陶礼器组合等秦文化元素增加。战国晚期,随秦灭六国战争的推进,各地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秦文化,文化面貌呈现趋同的趋势。秦对三晋战争产生的文化影响,体现了空间上的扩展性、时间上的延续性和发展方向上的强制性;同时,秦文化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秦简《金布律》、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钱律》中有"行钱"、"行金"的记载。据研究,汉初的"行钱"是指西汉初期铸造的铜钱;"行金"就是指黄金,主要形状有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封建政府以律令形式使它们合法流通。西汉初期颁行的"行钱",仍是秦"半两钱"的延续。至西汉中期,汉武帝统一铸造和颁行"五铢钱",先前使用的"行钱"被保留下来了,但其含义已经转化成通行之钱,如同"五铢钱"一样使用。  相似文献   

15.
儒家"大一统"民族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尤其到了清代"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的大一统意识也越来越强,而长城之设与"大一统"又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试图以长城为视角,通过探寻清代在"大一统"方面所具有的新民族观以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希望能更好地继承并弘扬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精华,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各民族团结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7.
秦文化具有鲜明的集权主义倾向,对稳固秦朝封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秦文化追求浩大,追求奢华,使秦王朝兴建了不少浩大的工程。这些工程一方面加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客观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从亲政起、到统一初期的二十多年间,在用人问题上做到了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广纳谏言、放手用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正是这种用人政策使秦王朝呈现出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盛局面,并在众多贤才的佐助下,得以消灭六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一统王朝得到了初步的巩固。然而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却日渐走上了“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的歧途,这是导致秦王朝短祚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多次论及"秦始皇",从社会经济、政治用人、现实战争及法治实践等方面,对其暴虐之政进行严厉批判。着眼于治术、治道及君道,《淮南子》从道、儒立场出发,深刻反思秦政之失,认为其根由在于秦始皇迷信法家的功利政治,并将其在实践上推向极端化,以致秦王朝缺失"民本"的正义性内涵,最终在纵欲残民、与民为仇中败亡。对秦始皇的暴政之失,《淮南子》试图让统治者深有借鉴,以此促使其在治国上民本为先、身国同治,延续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汉初国策,推动西汉王朝实现"圣王"之治。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巡游途中,赵高与胡亥、李斯联合发动了"沙丘政变",胡亥成为二世皇帝,改写了秦朝的历史进程.整个政变过程由一系列事件组成,而每一事件的发生似乎都充满了偶然与巧合,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事件的结果全然不同.然而仔细分析,每一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必然因素."沙丘政变"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