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金融实力急速膨胀,已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大国,并完全确立了世界金融大国的地位。正因有如此强大的金融实力,近几年以其历史上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输出资本,走上了资本输出大国之路。已成为世界头号资本输出大国的日本,其资本输出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研究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对我国加强资金引进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由于日本经济进入了成熟期,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以年均5%左右的高速度增长。经济的强大促进了日本金融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并逐步超过长期占据世界金融业第一位的金融大国美国,成为新的金融大国和世界第一位资产大国。本文就日本金融业称雄世界的表现、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作以下分析。一、日本金融业称雄世界的主要表现1.日本国民资产取代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国民资产是指一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居民所掌握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它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两种。金融资产是一国金融实力的直接表现;实物资产则是一国  相似文献   

3.
<正> 在80年代业已成为世界经济、金融大国的日本,进入90年代后,正面刻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严峻考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即将诞生、美加自由贸易区的积极筹建,不仅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格局,而且将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此,日本正着眼于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依据本国的经济实力,凭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大力推行其东亚经济战略。90年代日本的东亚经济战略,其核心将是在继续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增加对东亚  相似文献   

4.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金融业在国际的地位不断提高,向海外扩张的步伐迅猛加大,由此使日本成为新崛起的国际金融大国。然而,尽管日本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体制仍阻碍着外国资本自由跨入日本国门。本文就驻日外国银行与日本在海外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特征及市场的渗透程度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崛起战略要有大国金融战略的配合与支持。中国的金融战略首先应研究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要着眼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要在坚持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梳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国家利益;要在把握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基础上,完善国家外汇资产配置战略;要在不断完美有管理的人民币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立足于建立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日本金融素以较为严厉的管制型体制为世人所瞩目,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日本经济走向国际化,日本传统的金融制度已开始从管制型向开放型转变。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日元不断升值,使日本金融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从而也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并直接影响着日本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一、迅速膨胀的日本金融实力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曾使国际金融市场陷入了混乱状态。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的逐渐贬值,日元和马克(原西德)成了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硬货币。尤其是始于80年代中期的日元汇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投资迅速扩大,1984年和1985年度资本外流量分别高达619亿美元和923亿美元,截至1986年3月,日本对外资产总额高达4,377亿美元,对外净债权额也达到1,29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对美国拥有的债权,从而使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债权国,并使日本从七十年代的“制造大国”上升为80年代的“金融大国”。  相似文献   

8.
两个大国展开较量 美中首脑会谈是一个半小时,而日美首脑会谈是30分钟。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份出席G20金融峰会期间举行首脑会谈所花的时间,如实地反映了日中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差距。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综合研究日本的兵力、军费、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和核能技术,不难看出,日本完全具备成为全球军事大国的潜力和实力。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目的是为其充当政治大国造势,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是日本不变的追求。90年代以来,日本在联合国维和活动名义下多次派兵海外,展示了日本军事力量重返国际社会的决心。1995年11月通过的《新防卫大纲》确定维持和强化日美安全体制,为日本在日美安全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日本在日美安全体制中起更大作用。一旦日美安全体制瓦解,日本将以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从而对周边国家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以大国形象走上了国际舞台,争取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话语权是获得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动权,从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相适应的,而金融国际话语权在话语权中又占据核心地位。什么是金融国际话语权,金融国际话语权在世界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的现状怎样,优势在哪,我们如何在大国崛起中从战略的高度谋求金融国际话语权。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日本,不但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且,其外汇储备量、经常收支和贸易收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已超高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金融大国、贸易大国和技术大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相似文献   

12.
吴东华 《中国经贸》2010,(15):48-50
放眼全球,美国金融、英国金融因为没有实体产业支撑,形成畸形发展,结果变成孤掌难鸣。德国虽是产业大国却是金融小国。日本虽然加强银企相互持股,但是这往往演变成内幕交易,而且在股市上表现先为尝甜头后尝苦头。也有西方国家金融追求与存贷款者利益和风险共享,没有利息。日本和一些西方金融虽然加强银企深度合作,但没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经济实力及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已经并将继续对亚太经济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在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整个亚太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日本为早日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使亚太经济的发展与合作面临着各种经济性及非经济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集贸易大国、投资大国、金融大国等诸多大国于一身,而投资和贸易始终是构成其对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日本经济称霸世界铺平了道路,本文拟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以求对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有一点启示。一、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战后日本海外投资起步并初步发展的阶段。二次大战结束时,战前的日本海外投资几乎全部丧失,直到50年代初才重新起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进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本的政策金融在战后初期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承担了民间力所不及的金融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正轨、民间金融的体制建设取得进展、实力逐渐壮大之后,政策金融的规模仍持续扩大。政策金融本身并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庞大的政策金融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民间金融正常和充分发挥其功能。现阶段,日本正在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无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这就必须尽快解除政策金融对民间金融的桎梏。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出口大国和资产大国,这次大地震震撼了全球经济体系,而日本同时又是大陆和台湾名列前茅的经贸伙伴,因此海峡两岸均深受其影响。日本地震的最大冲击在于其生产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经济从濒于崩溃的状态起步,实现了高速发展,跨身经济大国的行列,继而又登上金融大国、债权大国、情报大国的显赫地位。与此同时,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国的经营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从企业经营角度探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学者增多,而且论著比比皆是,众说有同有异。本文拟在回顾日本式经营论发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有关日本式经营论的两种观点--日本式经营特殊论与普遍论进行评析,以提出一孔之见,与有关学者商榷,亦供我国借鉴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投资大国。日本企业进行大举海外扩张给日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尽管中国造船产量还不到日本的一半,但中国造船企业2006年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已开始与日本展开竞争全球第二造船大国的拉锯战".但据我们的分析,中国造船业与日本造船业实力还相差甚远,尚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非常重视保险事业,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保险业务,使保险事业发展得十分迅速。1979年日本的保险费已达453亿美元,占世界保险费总额的11.56%(美国占44.6%,西德占10.5%,英国占6.2%)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保险大国。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反映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不仅可以补偿由于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