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有三分之一(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被称之为农民工;他们及其子女在农村——城市——农村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村金融》2006,(9):42-44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劳务输出不仅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股新潮流,而且也带来了中国社会资金的大分配,大流动。据资料统计,目前中国农村中,每年约有2.5亿至3亿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或常年外出务工,按人均每年劳务费6000元计算,全国每年农村务工收入将近2000亿元。这笔巨大的务工收入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的资金源泉和发展动力。对于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的中国农业银行来说,能否针对农村务工汇兑的现实服务需求,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农民工汇兑业务,直接关系到农业银行能否抢占和拓宽农村金融市场,推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依据淮北农行近年来大力营销务工卡(金穗借记卡),为农民工提供务工汇兑服务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就如何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农民工汇兑业务谈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增多,以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形势日趋严峻,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分别为97.3万、96.43万、110.2万和97.48万人;当年新增外出务工人数分别为10.08万人、10.2万人、5.9万人和3.49万人。  相似文献   

4.
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1亿人左右。2007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更是比2006年同期增加860万人,同比增长8.1%。大量农业户籍人员外出务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对这部分人群医疗保障问题的关注,可是从目前已出台的政策看,无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农民工医疗保险,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有效性依然不足。  相似文献   

5.
农民外出务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已经过亿,农民工每年汇款额达数千亿元。为给农民工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结算渠道,解决其汇款难、取款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组织实施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改善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为全面了解农民工劳务资金汇划和银行卡特色服务情况,笔者近日在寿光市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涪陵区财政局从资金上、工作上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去年底,全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0.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2%,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其中劳务净收入9.1亿元。该区农村劳力转移呈现五大亮点:(1)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从1998年开始,全区每年增加外出务工的农民都在2万人以上,遍布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省市。(2)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去年全区农民务工纯收入980元,占农民纯  相似文献   

7.
龙礼兴  张和平 《湖北财税》2001,(2):39-40,47
1995年我市农村总人口约为49万人,农村家庭数为104259户,家庭平均人口为4.7人,家庭平均劳动力2.5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0520人,1996至1999年农村家庭数分别比1995年减少了1.32%、0.96%、0.78%、1.47%,家庭平均人口和平均劳动力基本不变,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44.6%、91.4%、64.5%、87.1%。从统计数据看出,我市农村人口数呈下降态势,主要是1996、1998年我市连续遭受特大洪涝灾难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移民建镇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及近两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等诸因素导致农民离开农村。  相似文献   

8.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劳力资源的流动,而且带回了经济发展地区新观念、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致富经验.随着我国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耕地制约化耕种的步伐加快,滞留农村的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会被转移或分流.但是,由于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一些政策、体制的原因,又束缚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面临着择业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统计显示,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约1.5亿人,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传统的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使得中国的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金融研究》2008,(4):I0079-I0084
南阳市是农业大市,现有人口107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913万人,占总人口的85.33%,富余劳动力已达260万。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成为该市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渠道。据调查,目前该市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已达163.4万人,人均收入年增加300多元,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有效组织农村劳力转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中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对进贤县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对其外出务工的特点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务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近年来,我市农民进城务工队伍不断壮大,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总人口861万,其中农村人口686万,占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205万人,外出务T人员超过129万人。从我们问卷调查的1200户农民工家庭样本来看,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城乡分割、区别对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行为和方式,阻碍了城市化及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社会保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全省农民工基本情况、农民工收入水平及家庭收支状况,并针对农民工外出务工中需关注的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全省农民工基本情况、农民工收入水平及家庭收支状况,并针对农民工外出务工中需关注的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民工回乡创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有多种途径,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是一条重要的路子。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总体人数和比例都还不高,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根据百县调查,我们初步推算,回乡创业农民工总数约为800万人,他们创造了约3000万个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一、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一)农民工就业受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权益被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8年全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4亿人,今后每年新增进城农民工约600万~800万人。如此规模的农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上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王靖洋 《中国外资》2009,(10):160-160
农民进城务工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达1亿,占全部农民工的60%。陕西省渭南市是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每年有近100万人外出务工,其中绝大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据对全市1000名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情况反映,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层次、消费理念等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金融需求与其父辈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其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也在加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