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吉林省农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与发达国家及东部江浙沿海地区相比,尚有差距,并存在障碍因素,但这些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本文将对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三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均衡、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财政的总体实力、财政支出、财政收支水平和财政杠杆的调控能力4个方面考量,河南省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财政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财政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的“三化”,是特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及其结构调整与趋势演变。经济发展的“三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三化”与“三农”关系如何,县域银行服务趋势怎样,本文提出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4.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财政金融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力图为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效应,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支农效应在2004年前后财政金融支农效应发生结构性变化,但支农效应在不断加强;越贫困的地区财政支农效应越明显,而农业信贷效应在西部较小,东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本文认为,现代农业是推进"四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四化"协同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产业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对岐山县金融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金融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帮助农民增收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制度安排上,与现代农业进程存在着明显缺陷,金融服务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业、农村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改革发展稳定直接相关.农村电商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农村电商是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对于扩内需、促消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精准扶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破解农业经济发展该资金不足瓶颈?江西省宁都县的做法是,由县财政注资2000万元,与县农信社合作,开户建立“农业贷款基金”,推动该县农信社加大支农投入,满足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助推“三农”经济发展。截至今年4月30日,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经验证明,财政的支持,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有必要对以往的财政农业支出效应进行评估。一、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况(一)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如上所述,财政农业支出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资金来源,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岷 《中国财政》2012,(14):36-37
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和服务"三农"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抓关键,创新支农体制机制,加强支农资金监管,财政支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三农”通过支撑国家财政,有力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充分发挥财政制度优势,综合利用价格、财政补贴、税收等政策工具,助力“三农”走上现代化道路,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与国家财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面对复杂的国际冲突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笔者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底线公平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新时代财政治理助力“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淮安市是个农业大市,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近两亿元。为此,该市财政局实行四管齐下加强监管,严防财政支农资金“农转非”,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全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到位率100%,支农支出进度超过省规定比例近9个百分点。四项严防措施是:一是制度约束。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先后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核算办法”、“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淮安市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时对实施报账制管理的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基本建设部分,达到或超过招投标管理限额的,一律实行招投…  相似文献   

14.
"三化三铁"是通过持续推进临柜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进营业机构实现"铁账、铁款、铁规章"的管理目标。"三化三铁"创建工作是临柜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农行临柜风险防控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三化三铁"的创建工作,并在创建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整改完善,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降到最低,为农行的稳健经营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构建核心税源就是以“工业鼎城”为依托,全力支持灌溪工业园和桥南工业园的项目建设,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稳步发展,构建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源集群.力争在“十一五”中后期实现年税收3000万元。并且保持15%的年增长率;就是以“商贸鼎城”为依托,全力支持以新桥南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群建设。鼓励围绕市场服务的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源集群.实现年税收2000万元,并且保持20%的年增长率;就是以“城市鼎城”为依托,在武陵镇的融城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丹寨县在“四驾马车”的并发给力下,2012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7009万元,完成预算数22000元的122.77%,占州下达目标任务数25000万元的108.04%,同比增长64.63%,增收10603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645万元,同比增长74.98%,增收7561万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为进一步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肩负着更加光荣、更加繁重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认真谋划“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新思路,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推进中图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支农支出规模与支出增速两个效应测度相结合,在C-D生产函数框架下利用1978-2011年度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加入区分支农支出增长速度的虚拟变量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不同支农支出增速下的支农政策的效应有显著差异,支农支出的政策效应被部分抑制,应使农业支出速度与农业禀赋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金融和财政部门如何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决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