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实施后,在站区内将形成集城际铁路(含部分高速铁路)客运、普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在西安站站区规划设计中,重点研究车站改扩建方案,进行站房设计、站区交通流线设计、站前广场设计和对外交通疏解等,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与衔接,对西安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产城融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以推进广州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结合广州白云站设计实践,从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建筑造型、功能布局、装修装饰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分析站房建设集铁路站场上盖开发、城市交通配套设施、站房周边城市开发融为一体对站房设计的新需求,提出了站房与城市、站房与上盖开发、站房内外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以实现大湾区首个“站城融合”新城市形态的站房枢纽工程设计,为其他“站城融合”站房枢纽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安站是西安"四主一辅"铁路客运站中唯一位于城区中心的主站,位于明城墙北侧和唐大明宫丹凤门之间,是大雁塔与大明宫遗址城市轴线的端景。围绕西安站改扩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在阐述西安站现状的基础上,预测西安站的远期规划客流量,提出西安站改扩建存在问题。结合西安站改扩建规划功能结构,探讨西安站改扩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即:"品字型"格局承续历史文脉、综合交通枢纽多维度融合、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客流组织模式创新等,形成西安站综合交通枢纽,为大型铁路客运枢纽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体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建的以铁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已经成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的交通换乘中心,因此将综合交通枢纽纳入到整个城市的交通体系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郑州东站等几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了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全面整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铁建设的发展,国内以铁路为主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建成带来了示范效应,各地围绕铁路客站开展了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回顾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情况.从城市空间一体化层面,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铁路与城市相关单位在统一规划、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和建设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对全国同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具有较强指导和借鉴价值。从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入手,结合当前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形势与背景,在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研究概况。对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和建筑特点等进行分析和思考,就如何建设好我国未来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使之在规划设计、功能布局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和谐发展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客站房作为人们对城市认知意象的窗口,其建筑形象与文化性表达对展示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发展,铁路站房设计既要满足交通功能便捷、高效的要求,又要根植于地域文化,将文化性的表达融入到站房建筑设计当中,多层面展现地域文化。通过对国内外大型旅客站房案例文化性设计的解析及设计理念的分析解读,并以西安站改扩建工程站房项目为例,深入解析文化性在站房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与表达。  相似文献   

8.
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引入西安枢纽,西安北站在规划区内将形成集高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西安北站按一站三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场间客车疏解线、站区规划、区域交通和站房及交通流线设计等进行了规划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结合贵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实践,针对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交通设计技术条件高等特点,通过构建基于复杂地形的研究框架,整合区域资源,探讨站房交通枢纽、城市道路交通、地下空间利用三者间的设计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站城融合"背景下新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需求预测精度,在阐述"站城融合"新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概述基础上,提出"站城融合"新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既交通功能交通需求预测、城市功能交通需求预测、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最后以沙坪坝"站城融合"新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分别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功能、城市功能和背景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利用Trans CAD进行客流分配,而后进行客流的叠加分析,得到高峰时段客流情况及预测的主要指标。预测结果表明,改进四阶段法增加了预测精度,更加贴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肯尼亚内马铁路二期引入基苏木后,将与既有米轨铁路共同形成基苏木铁路枢纽,形成基苏木铁路枢纽内各铁路系统功能分工布局。基于基苏木铁路枢纽构成,结合既有米轨铁路现状、城市功能规划及客货运量分析,提出基苏木铁路枢纽客货分设方案和客货合设方案,经比选推荐采用客货分设方案;同时,提出港区支线接入基苏木北站南侧接轨和北侧接轨方案,经比选推荐采用南侧接轨方案。基苏木铁路枢纽分工布局符合基苏木城市功能和规划,有利于形成基苏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1日,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设计理念颇具文化特色的新建成都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式竣工。2008年1 2月底开工建设的成都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重大项目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其建设规模为西南地区最大,站场占地1 306亩,站房总面积10.8万m~2,车场规模为14个站台26线,设计日均客车作业能力达400对,旅客发送量20万人,是既有成都站的2倍。  相似文献   

13.
铁路客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设计问题,是实现一体化运输的重要环节。以南京南站交通客运枢纽为例,对客站交通综合体的换乘设计和建设管理等进行探讨和思考。对如何建设好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铁路客站综合体,使之在规划设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和谐发展,以及如何统筹协调好铁路与地方之间关系等方面对同类型的交通枢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加快构建,普速铁路客运功能逐步下降成为必然趋势。多数既有普速铁路因建设年代久远,在建成一定时期内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多数城镇围绕铁路布局而逐步壮大。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老旧铁路和站房逐渐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客观上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割裂,制约了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发展。为了充分利用老旧铁路存量资源,让其焕发新生,再次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通过推进建成70周年成渝铁路的改造实践,分析超、特大城市都市圈内既有铁路公交化改造的意义、路径、方案等,提出助推市域铁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建雄安站线下主体结构设计情况,重点介绍了雄安站线下主体结构半埋入式型钢柱脚设计、承轨层结构相关设计以及吊挂交通连廊舒适度分析等内容,并实现了无砟轨道在“站桥合一”站房综合交通枢纽中的首次运用。以上设计成果为今后大型铁路客站设计提供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6.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客流量最大、便捷性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交通模式。以青岛北站为例,解构城市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脉络与肌理,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构成原则,探讨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的相互适应,寻求交通疏解与城市发展的促进共生。  相似文献   

17.
铁路交通枢纽与城市综合体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铁路旅客车站交通枢纽设计模式及国外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铁路旅客车站结合物业开发设计并形成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将是国内铁路旅客车站发展趋势之一的观点,以期对今后铁路旅客车站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综合交通枢纽是承载城市间及城市内部衔接的中心,合理的枢纽规划设计是发挥枢纽在城市中的门户功能、衔接功能、转换功能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实现旅客的零换乘及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基于京张铁路清河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定位和设计难点分析,通过分析枢纽布局、外部交通组织、一体化换乘设计等,提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同时考虑奥运期间的车站使用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并将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维护城市秩序。  相似文献   

19.
新建京张高铁清河站是一座依托于交通建设用地进行土地高度复合的现代交通枢纽,其不仅是交通便捷、功能集成的综合交通枢纽,还承担着衔接织补被割裂的城市环境、引领周边区域改造提升等重要角色。从分析如何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融合城市宏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发挥综合枢纽客站的推动引领优势而引出一体化设计理念及要素。然后从站城一体化、站区一体化、建筑设计一体化三个层面对清河站一体化设计理念进行阐述,着重说明了双站始发、并场设计、既有交通高效衔接、狭窄用地下的空间功能整合、建筑结构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及设计方法,旨在为新时代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大型站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个案展示新时期铁路站房设计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中各种因素的不同指导作用,为今后的铁路站房设计和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