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孔子的“义利观”一方面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一追求必须受到社会公利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孔子认为,利在义中,先义后利,“义以生利”,这种“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经营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义利观”一方面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一追求必须受到社会公利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孔子认为,利在义中,先义后利,“义以生利”,这种“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经营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广 《江苏商论》2006,(2):141-142
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长军 《商业研究》2002,(6):137-139
孔子义利观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或“见利思义” ,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孔子并非完全否定功利 ,但他更加重视“义” ,目的在于呼吁当时的人们遏制那种偏离礼义而一味求利的危险倾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批判继承孔子义利观的积极合理因素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义利观"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智慧,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结为"重义轻利,义利对立"。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孔子"义利观"中所蕴含的智慧,包括"认可私利是人之所欲"、"义以为上"、"重视民利"、"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等等,这些智慧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朱哲 《消费导刊》2014,(9):198-198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争,也即道德的最高原则同人们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之争。先秦儒家讲究入世原则,从孔子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孟子“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给予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探索义理关系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孔子思想精华的义利观,更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有关社会关系协调和利益分配的重大问题,它与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和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都息息相关。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究孔子的义利思想,对我们是很有裨益和启发的。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孔子义利观的形成、内涵、义利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载于《论语·阳货》)中的孔子这句话为他惹来祸水三千。批孔派一直认为这是孔子歧视女性的铁证,把女性三千年来的弱势地位都算在这位男子头上。挺孔派则多方为孔子辩诬。钱穆对孔子是怀着“温情与敬意”的,他抓住一个“养”字解释“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从而认为这句话为“齐家”之言,不出‘修齐治平”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9.
报业转企改制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合格的市场主体。经营性报纸由事业转为企业,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转企后报纸义利观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处理“利”和“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辩一直是政治哲学上的中心话题。先秦时期,孟子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清晰而独特的认识。孟子的义利观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体现出的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因利成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引人深思,全面准确地理解孟子义利观,对当下的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的精髓在于“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显然,儒家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因此,研究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思想的核心“仁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人本管理研究提供诸多启示。本文紧扣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阐述其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4.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的理想,但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各种语言材料,认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中的“之”应分别指称“老者、朋友、少者”;这句话应解释为“老年人,要安抚他们;朋友,要信任他们;少年,要关心他们”;“怀”字应解释为“安抚”义。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义利观主要包括“正谊明道”“义以正己”与“养利于民”等内容,其中“正谊明道”是重要命题,“义以正己”是立身之本,“养利于民”是核心要义,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社会现存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挖掘董仲舒义利观中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发挥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并为后人不断发展。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对于现今教育的启示,论述了我国目前教育现状,以及如何运用孔子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方式、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他的“仁爱”思想可谓宏阔精深,隽永透澈,代表了鲜明的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宏大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及最终旨归,表明了孔子的“仁学”即“人学”。探究孔子的“人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和关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孔子“和”思想解析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和”的观念,这一观念还可再上溯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关于“气”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气”之聚散、动静、阴阳的运动则“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1]并且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阴阳二气的和谐统一,自然万物才能正常、安定地存在和发展:“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2]而“气”是沟通人与物的中介,因此“气”的“和谐”说很自然的将人的生命引向与自然万物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和谐”发展模式之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要求人们对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追求应该适度,“淫则昏乱,民失其性”,只有做到“哀乐不失,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孔子"义"、"利"思想现代意义的研究认为,孔子关于义利问题的阐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正确义利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不仅崇尚"义",也重视"利";重在强调"义"的优先性,而非"利"的排他性。其意义就在于启示我们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今天,要维护公平正义,也要尊重人们合法利益,不忘"义以为质",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要"义以为上"。  相似文献   

19.
高景瑶 《商》2014,(52):126-126
自古以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孝”乃孔子“仁”之思想的最基本的实践.本文立足论语原著,对孝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讲:“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讲的“中”就是无过,也无不及,所说的“庸”就是平常。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即“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度于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