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我国这个拥有几千年饮食文化的文明古国,却在西风东进的潮流下受到巨大冲击,此前做工考究、工序繁多的中国式美食,实终难敌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的强势吸引,传统的中式餐饮文化逐渐失去原味.而也就是这十年,一个偏居-隅的土家族人却暗自里对麦当劳苦心研究,试图找到中西合璧的中国养生餐饮方法.他甚至不惜为此变卖房产,不惜更改自己的名字王竹丰为"毕生追赶麦当劳"的毕麦,甚至不惜以三代人的时间为代价,以愚公移山的劲头超越麦当劳这座大山,这就是中国养生餐饮第一人,重庆武陵山珍董事长毕麦先生.  相似文献   

2.
他的原名叫王竹丰,现在,人们只知道他叫毕麦--武陵山珍董事长.毕麦为了"要用毕生时间把武陵山珍做成中国的麦当劳",更改了自己的名字.他坚信,"麦当劳以其油炸食品风靡全球,武陵山珍也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麦当劳进入中国已经十多年,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特别是在美欧市场日渐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庞大的市场就是一块金光灿灿的巨大蛋糕。但市场诱人,逐鹿者也必多。虽说麦当劳餐厅已经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中国也已经成为除日本和澳大利亚以外麦当劳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海外市场,但麦当劳最强劲的对手肯德基在中国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现有分店数量都超过了麦当劳。野心勃勃的麦当劳,肯定不甘心落在人后,最近一段时间,加速度开分店、启动特许经营、迁总部、换高层,麦当劳动作连连,在中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  相似文献   

4.
在商务部最近公布的年度中国餐饮新百强企业名单中,百胜餐饮以 118.69亿元的营业收入雄踞榜首, “小肥羊”则以43.3亿元的营业额紧跟其后,而连续几年位居第二的麦当劳竟然不见踪影。麦当劳方面称其不愿主动公开数字,但业内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其销售数字远远低于其老对手肯德基。麦当劳不敌肯德基的症结在哪里? 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纬 《中国高新区》2009,(7):104-107
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在深圳开设中国的第一家餐厅;2008年11月14日,伴随着中国内地第1000家餐厅的盛大开业,麦当劳迎来了在中国市场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今年,麦当劳计划在中国增开175家新店,这将是麦当劳在中国开店最多的1年,也是在其他国家从未达到过的开店速度。  相似文献   

6.
刘京 《沪港经济》2004,(11):64-64
在2004年《商业周刊》评选的"100全球最大品牌"排行榜中,麦当劳以250.01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7,并在餐饮类企业中一枝独秀。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在古老的中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自从1990年登陆中国,麦当劳硬生生地打破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并成为生活在高速运转的城市机器中年轻一代的第一就餐选择。 强大的汉堡王朝是怎样建立的?  相似文献   

7.
挑剔麦当劳     
当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设第一家分店,迈出了进军中国的步伐时,大多数中国人一定不曾想到,一个将简单的快餐食品卖出昂贵价格的小店会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习惯了抬头就能看到麦当劳高大的金色双拱门标识,它已成为城市独特的景观;习惯了隔壁又一家新开张的麦当劳餐厅的喧嚣叫卖;习惯了麦当劳叔叔亲和快乐的笑容;甚至也习惯了相较于中国人的购买力还很高昂的价格,习惯了麦当劳正在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李敏 《上海经济》2005,(4):30-31
麦当劳进入中国已经十多年,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自1990年在深圳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它已在中国内地开设了650多家分店,遍及25个省区和直辖市,投资总额逾5亿美元,拥有员工5万多名,其中99.97%系本土员工。虽然中国已成为除日本和澳大利亚以外麦当劳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9.
吕婧 《宁波经济》2004,(5):39-40
“欢笑就在麦当劳”,这是麦当劳一直试图给广大消费者营造的良好印象。的确,它在前几十年做到了,几乎就像一个神话,人们像着了魔一样的吃麦当劳,买它的股票,甚至排队购买它的玩具……然而在疯狂扩张的背后,却是一个缺乏有效管理的混乱机制,由此产生的弊端也越来越暴露于世人的面前。麦当劳新闻不断:涨价、关门,消毒水当红茶卖,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职业经理人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点陌生,但在发达国家,却早已司空见惯,著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遍布全球的7万多家分店,就是由几十万个职业经理人在经济管理,通谷地说,所谓职业经理人,就是专门人事企业经营管理,以经理为职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宁波通讯》2010,(3):71-71
问题:“麦当劳之父”克罗克在最初创立公司时,出现了员工偷窃财物事件,数量虽不大,但性质却很恶劣,克罗克准备对该员工严加处罚。但许多人却来为此人求情,有一个甚至对克罗克说:“少数服从多数嘛,这是民主原则。既然多数人认为不该处罚,那就算了吧!”此话今克罗克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12.
去麦当劳坐坐,如今已成了众多中国人的一大乐趣。然而,不仅是中国人这样,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的1万5千多家餐厅,营业状况却无一例外地兴旺。麦当劳如此强的吸引力从何而来?翻开他的历史,答案便不难找到。  相似文献   

13.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09,(12):102-105
在重庆南山,由重庆三剑客的奇火锅总裁余勇打造的以火锅为代表的红色产业,巴将军总裁王人庆打造的以黑色食品为代表的黑色产业,以及武陵山珍董事长毕麦打造的以武陵山珍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正引领重庆的养生产业渐入佳境,书写着重庆养生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杨昌作 《今日重庆》2012,(8):I0042-I0044
这所创立仅仅十年的民办学校,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每年7月,都有上万学生从主城区、周边城市。甚至远至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慕名而来,参加这所学校的入学水平测试。曾经,这座城市的城市名片是舞龙,现在,这座城市的城市名片是教育。 这所学校就是重庆市巴川中学。创立十年,却已是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5.
进军中国的跨国公司最近接连遭到中国媒体的猛烈抨击。其中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忽视了文化差异和中国文化。麦当劳的一则电视广告近日被禁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该广告描述了一名中国男子跪在麦当劳店门口,苦苦哀求打折的场面。它激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中型城市里的孩子们,没有吃过麦当劳的恐怕不多了。同可口可乐一样,麦当劳也带着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了。应该说尝受过这种成功和喜悦的中国产品也不少,诸如这个液,那个宝,这个王,那个霸,都曾风靡过一阵。但很快使信誉扫地,销声匿迹。要不就是厂家自己底气不足,知道自己看家的产品看不了家,创牌子的产品保不了牌子,赶紧出些花里胡哨的系列产品,想混水摸鱼地保住市场。结果新产品像走马灯似地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很难创出一个名牌,永久性地保住一个名牌。而麦当劳,似乎永远都是麦当劳…  相似文献   

17.
《环球财经》2014,(4):12-12
尽管几乎是不受西方欢迎的人,普京在中国却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中国对这个北方邻国爱恨交加,但最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前敌对国家的关系已解冻。在一些学者看来,普京对车臣、格鲁吉亚、恐怖主义及最近的乌克兰采取的姿态,为其(在华)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8.
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的巨大成功,这和他们在中国本地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文化策略密不可分。本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这些洋快餐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并总结这些文化策略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欣 《沪港经济》2011,(9):18-20
13年前,他匹马单枪闯上海,凭着一股年轻人的新锐之气,要在群雄环伺的餐饮界拼杀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江湖; 13年后,“味之都”已经成为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中式快餐的著名品牌,“鼎中鼎澳门豆捞”更以后来居上之势开宗立派,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餐饮市场里,功成名就的齐大伟正以他满怀豪情的状态迎接下一个新的挑战。而“超越麦当劳”——...  相似文献   

20.
吴敏 《发展》2002,(10):74-75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特许加盟展览会暨特许加盟大会上,包括必胜客、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在内的国内外数百商家与近十万名投资者济济一堂,纷纷借交流经验之机寻求商贸合作。一时间特许经营热浪涌起,特许者争相在中国抢滩设点,加盟者更是闻风而动。著名的百胜餐饮国际集团为吸引投资者,开出了“800万元买间肯德基”、“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方式,每天接到的询问电话和要求加盟的信函数以百计。快餐连锁业的另一巨头麦当劳也不甘示弱,负责全球特许经营的副总裁吉姆·克莱默亲自出马,为麦当劳在中国开展特许经营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