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财政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深化与延续。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对西藏农牧区公共财政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析,结合西藏农牧区的特殊情况,给出西藏农牧区公共财政建设的政策建议,对西藏农牧区公共财政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出发,比较了分析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城镇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状况,得出结论认为:应选择城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才能提高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收益、缩短收益回收周期,并探索促使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模式,以推动西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藏是一个传统的农牧大区,健全的信用体系是做好西藏农牧区金融工作的重要保障,研究西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全面分析目前西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西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制度保障缺乏、农户信息系统建立条件不具备、农户信用评价方式存在缺陷等问题和困难,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三个推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其建设和营运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增长.目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供给仍以政府为主,由于国内基础投资需求强劲和政府投资预算相对不足,资金供给缺口严重,基础设施市场投融资体制仍存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空间.着重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供给进行分析,对基础设施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在制度创新上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改善投资供给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基础设施供给合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供给的合作问题,已成为粤港澳经济合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粤港澳基础设施供给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三地基础设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构建稳定、有效合作体系的政策建议:建立区域间合作的信息交互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不明、责任划分不清、供给主体单一、农民参与度不够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应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并进、地区求同存异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模式;中央与地方应坚持“谁受益,谁负责”供给原则;明晰产权制度,依靠农民主体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众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在扩大,需求层次在提升,政府急需大量资金从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财力有限,从而催生了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与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矛盾使得市场化供给出现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从探讨其中的问题开始,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基础设施市场供给中政府角色的转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高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对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过分向东部地区的倾斜是导致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分税制体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现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0.
界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的内涵与分类,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规模尤其是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规模逐年增长,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总量与农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为相称。主体行为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镇村集体三方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分别在国家战略层次、区域发展层次、村级公益事业层次上受利益驱动进行供给,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1.
积极财政政策有力支持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落地,特别是支持降成本和补短板两个方面成效显著,大规模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补上了多项民生短板.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升级,需要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除了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新增的财政能力外,统筹和盘活存量财政资金、落实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优化支出结构等方法均有助于提升和扩展财政能力.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和扩展财政能力的空间有限,对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说,还需在战略战术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做出具体安排.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这就需要发挥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弄清楚哪种形式的转移支付更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到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走向.本文运用全国的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二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下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两大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专项转移支付更能够促进县级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同样,均衡性转移支付也更好的促进了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将全国样本按地区(东部、西部、中部)分成三组,并单独对每组样本进行以上分析,结论保持一致.最后提出以下建议:应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同时也应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管理.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的减税政策,将直接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并开始吸引一些国内企业外迁美国.我国虽然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但企业承担的较高"费负"成本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税收收入、专项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说明实体经济在税费方面承担的双重压力,从而得出降低我国实体经济成本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改变公共品对农村的排斥,实现城乡协调、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三五”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包括“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三五”时期的政策实践及其现实成效表明,财政政策供给在脱贫攻坚如期收官、乡村振兴稳步起航中均是关键性支撑力量,当前面对“十四五”时期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财政政策供给调适便成为促进两者有效衔接的战略枢纽。在分析财政政策供给对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战略需求意义的基础上,可从向度、维度、梯度方面把握两者衔接的特性及其对财政政策供给的规约,识别相关需求与挑战。对此,财政政策供给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财政保障力度、财税政策支持以及资金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调适。  相似文献   

17.
虽然导致国内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如果进行分类研究,则不难发现,地理因素(如海拔、水资源适宜度、距离核心经济区的远近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制度供给(如对外开放的次序、经济区的布局等)则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应结合区位条件尽快制定对外开放、经济区划分进程表,并通过产业聚集、城市群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4年起建立的分税制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增加财政收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税制.  相似文献   

19.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良性联动,从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视角却未能提供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演变的合理解释。本文基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探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可以较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演变趋势;(2)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在均衡各地区投资差距方面的有限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净流出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净流入促进作用的不显著;(3)在财政跨区域配置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起到抑制作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层面,应重视"央地"财政关系的双向流动特征以及地方政府横向竞争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体制与市场机制运行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6月11日,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国办发[2008]53号)。方案要求,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统筹协调,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和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并规定,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