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均衡发展格局被东部指向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所取代,将全国划分为优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东部外向型经济区域、承东启西与互补合作发展的中部经济区域和以开发资源为主的西部资源型经济区域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也  相似文献   

2.
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上了三个台阶: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解放思想———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是三个活力轮;1984———1991年是改革从外围深化到体制的阶段,“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三大动力源;1992———1998年是改革开放进入体制转轨、体制创新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经济起飞”成了跨世纪发展的三大突破。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经济理论是指引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不断推向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总体上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格局受制于中国经济的区域化格局影响,东部地区旅游合作发育程度高,相对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育程度相对低,合作组织及平台机制相对松散。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质量,深化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平台,维系合作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关注的主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是邓小平理论使人们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显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的运行轨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初步形成。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和体制的转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正> 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发展日益广泛而有成效的经济联合和区域协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快生产发展,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途径之一.改革开放15年来,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烟草行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各自的优势,这为西北烟草经济今后的区域协作和省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越南南北经济统一后,迅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权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在国内外诸多因素作用和推动下,1986年底越南着手革新传统计划体制。经过10多年的改革,越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经验有:确立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采取了符合本国实际的转轨方式;具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东北三省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为俄罗斯、日本、韩国,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双边贸易、物流运输、对外投资等.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既有共同优势,又有各自劣势.主要优势在于东北三省对东北亚主要国家贸易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省贸易经济的发展.但东北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短板也很突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存在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质量不高、实际利用外资效率低的问题,而辽宁省虽有港口优势,但外贸依存度略高.为此建议,东北三省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注重产业安全与贸易安全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割据初步形成;在渐进改革中带来地方保护主义凸显;在发展变迁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原材料大战到产品大战再到招商引资大战三个阶段。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运行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运行总量的波动性,经济运行调节的双轨制,以及经济利益格局前所未有的变动,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凸显的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分工协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提高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安排地区工业建设,不断推进区域分工协作,不仅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也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分工协作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六十年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奠定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发挥优势,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开端;西部大开发扭转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局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现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我国的对外开放无论从区域范围还是从开放形式看,都已取得瞩目成就,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沿江、沿边、沿线全方位发展,各种措施并举,多种方式并存的开放格局。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我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以农民收入为中心的结构转换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围绕农民收入这个中心议题,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区域、劳动力、城镇化以及国民经济分配中的结构转换问题。指出目前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一段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城乡沉淀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带来就业压力短期内很难消除;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国民经济分配格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现象在继续扩张。为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逐步暴露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信仰、公平、信用、歧视、民主、博爱等方面,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新旧道德体系存在冲突和矛盾;我国教育的片面化发展。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道德是基础,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对道德建设的重视,以教育为基础,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建设;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准则;构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共存和竞争的时代,伴随着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东亚经济的发展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潜力方面,也表现在国际政治地位方面.目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正处在从市场力量驱动的自发性阶段向制度化阶段迈进,中国与东盟间自由贸易协定的启动无疑将为东亚地区的多种组织结构开辟新的局面,必将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21世纪能否成为"亚洲的世纪",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出现一个较为明晰的东亚区域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也席卷整个世界,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贸易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统筹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布局的总体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面对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国制定推进我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规划方案;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修订完善相关方法,加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区内贸易的优先发展,同时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是形成并完善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有步骤、有层次、渐行式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全方位、多极化的全球经济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9.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行了差异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建国初的均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新时期的非均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通过以上三种发展道路的对比总结,试图寻求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独立性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区域经济转型。运用区域经济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表明,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原动力,对此,应制定提高资源型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