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向我国施加巨大的压力,而且也是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已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文章在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目标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与碳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未来碳排放约束下的节能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视点     
<正>中国明确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曾表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金鑫 《活力》2014,(21):43-43
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现状 1997年,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签署《京都议定书》,承诺于2008年--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实现平均减排5.2%,以欧盟为主的经济体率先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近年来,全球碳市场交易量持续增长,至2013年实现交易总量104.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总额约549.8亿美元。《京都议定书》中虽未对发展中国家做硬性要求,但我国一直积极参加国际节能减排,2009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至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较2005年水平降低40%—60%”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将作为约索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决定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着我国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以及对建设“两型社会”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决心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税对约束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碳税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国外碳税制度设置的情况,并从我国实际出发,针对我国"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具体要求和当前我国税收体制的现状,结合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碳税制度设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12):246-247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面对着国际社会巨大的减排压力。本文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概念,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类别,分别为"绝对量下降或增幅限制目标"、"相比BAU情景下降目标"以及"峰值目标"。通过对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测算方法的研究,总结了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预测研究方面采用的典型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的碳排放总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7):44-48
CO2排放快速增长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河南省作为人口和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得到河南省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比重较大和2000年以来社会总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但单位GDP碳排放量保持持续下降的结论,并根据分析提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节能低碳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时政要闻     
《数据》2009,(12):4-4
我国出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中国政府11月26日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要实现此目标,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10.
侯波  焦琛 《价值工程》2010,29(4):185-185
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温室气候排放目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这一新理念的标志,也将是发展低碳城市,实现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规划是发展低碳城市的基本战略、有效策略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1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这表明节能减排仍然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相似文献   

13.
碳权分配: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及参与激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化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频度增加和破坏性增大而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在温室气体中CO_2所起的作用大约占50%以上,CO_2的排放源大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巨额成本,远远超过了一个或一小部分国家的承受能力,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徐猛 《大众标准化》2024,(6):137-139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的日益加深,元素碳含量检测在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检测技术能够精确测定燃煤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为计算温室气体总排放提供了关键数据。鉴于燃煤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之一,准确的碳含量数据对于评估和减少燃煤发电站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它不仅助力企业符合环保法规,还增强了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气候变化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中国,我国政府已经把节能减排列入了工作的重点,十二五期间,碳税的开征已经提上日程。开征碳税,目的在于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文在分析碳税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碳税制度的设计提出了大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碳税实践经验与我国碳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一种温室气体,占温室气体的60%左右。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各种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开征碳税,是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秘书工作》2011,(1):54-55
碳排放交易市场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7年1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  相似文献   

18.
碳汇交易     
《财务与会计》2011,(7):35-35
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而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因为发展工业化而制造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把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  相似文献   

19.
国际碳标签制度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已威胁到人类的发展。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相似文献   

20.
动态关注     
《上海质量》2009,(12):80-80
我国承诺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 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