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在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发现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是全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因素,并且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同。因此改善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重点应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通过分析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我们发现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改善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关键。我们还分别考察了城镇人口比重以及城乡之间收入之比的变化对全国以及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且防止城镇内部基尼系数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收入差距的议题一直是学界和政府关心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基尼系数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和原因提出了各种看法,但未得到一个广泛认同的结论.本文将从刘易斯的二元理论出发对这一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等基尼系数线、平均增长点等相关概念,构建了用于判断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平均增长点方法,认为在等基尼系数线的条件下,平均增长点横坐标数值越大(不超过0.8时)其代表的收入分配越为理想.通过对湖南省1998、2005以及全国2005、200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基于等基尼系数线的平均增长点方法在判断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因如此,中国的基尼系数曾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禁区,也是一个官方数据与研究者数据相差悬殊,争议颇大的指标.如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的课题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61.0.61是什么概念?是社会收入分配很不公平的表现,国际通行的警戒线是0.4.更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危言耸听,认为2012年中国净资产基尼系数已到了0.73.这个数值若是真的话,意味着社会财富已经集中在极少数人或家庭手中,社会阶层的撕裂已非常严重.为回应社会关切,现在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公布中国的基尼系数,如2015年为0.462,2016年为0.465,虽然高于0.4警戒线,但远低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消费与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测算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基尼系数,并研究了二者的时间序列的特征。然后根据两变量的数据特征建立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利用两变量建立的模型分析了长期影响趋势和短期非均衡波动。最后从结论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融资平台在市政设施、公用事业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投融资作用,支持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在新形势下,过去粗放型的平台融资已不可持续,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阐述了融资平台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运用市场增进理论解释了融资平台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最终得出融资平台逐步完善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发展化解存量风险的结论,并提出发展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的经济数据,其中同步公布了近几年的基尼系数,这是多年以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我国的基尼系数.在其公布的数据中,2009年基尼系数为0.490,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均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早前由其他研究机构公布的基尼系数更让人忧心忡忡:中国社科院早期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家庭2008年的基尼系数已达0.54;而西南财经大学去年底公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61.各种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源于统计方法和测量口径的不同,但即便如此,无论是官方数据、研究机构的测算还是民众感受,虽略有差距,但都不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当下贫富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今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和分析,对于我国基尼系数今年居高不下现状,应有理性和正确的认识.文章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来综合分析30年中基尼系数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界的"危机论"和"反危机论"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认为:我国基尼系数的走向是非均衡的城乡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而基尼系数的变动是政策变动范围内的一个可控因子.所以,要遏制基尼系数过度上升,关键在于政府要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扭转非农导向的城乡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原因,并论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及特点,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就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建设必然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民生保障等诸多领域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这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提出了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黎珲  梁雨田 《青海金融》2014,(11):44-47
西部农牧区城镇化建设给西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本文通过海南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了其制约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城镇居民创收、完善城镇化功能、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各项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当今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迁徙流动性比较大的时代,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这给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及其面临的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最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基尼系数与价值判断的性质对二者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在完全没有误差的前提下,基尼系数也只能测度居民收入的相对离散程度,不能对收入差距是否合理做出精确判断.对居民收入分配状态进行全面评判需要价值判断标准.居民收入分配评价体系中,基尼系数与价值判断的相容性使得将价值判断标准引入收入分配评价体系的设想具备了可能,通过广泛的信息基础可使收入分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上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现阶段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重要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相互促进.阐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如何带动经济发展,助推城镇化,对更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对服务业的发展再次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发现城镇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新战略倍受各界关注.本文基于2002-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人口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在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后,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前十的省份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建设用地挤占农村耕地,造成土地浪费;政府部门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把城镇化等同于都市化;“新城市人”环保意识淡薄,素质亟待提升;本文通过研究,指出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城镇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城镇人口也在较快增长.但是农村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金融问题,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障碍.本文探讨了金融支撑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工作内容都明确将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内容.四川地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并在各项省内工作内容当中提到了关于加快新兴城镇化进程建设.本文针对四川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明确四川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推动四川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促进四川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工作内容都明确将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内容.四川地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并在各项省内工作内容当中提到了关于加快新兴城镇化进程建设.本文针对四川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其次明确四川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推动四川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促进四川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