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志刚 《金卡工程》2010,14(7):90-90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问题,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已远远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以及国家的公信力,在原有的制度上追其溯源,变革不公平缺乏效率的补偿机制,从立法,程序等方面将原有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完善起来,更好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征收农村土地,在这一过程中支付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征收工作的关键一环,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土地征收补偿的完成带来了许多问题。从保护农民权益的角度出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应结合地方具体情况,使农民参与决策,拓宽信息渠道与救济途径,确保农民可以获取充分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刘俊杰 《银行家》2020,(1):114-115
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作出了最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在强化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首过去,我国的农村改革开启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望未来,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部署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探索宅基地所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各地政府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在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前提下,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将视角转向了农村土地,强拆、低补偿等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而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维持稳定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缺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土地征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契机。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分别从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流转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方面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和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韩淑梅 《中国外资》2012,(24):256-256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实现农民人身权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土地征收补偿不完善、征收程序不规范,严重损害了农民土地权收益,要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的相关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二级市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8.
韦红霞 《金卡工程》2010,14(9):50-51
我国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诸多局限,本文对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行原因分析,从建立健全土地征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配置行政权与司法权、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对策,以此为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曙光  王丹莉 《银行家》2014,(4):110-111
正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下,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拥有土地的发包权和处置权,而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和转包权。这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农村土地制度,由于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从而  相似文献   

10.
农村改革催生了中国土地流转一系列模式,也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是由于该法律制度在建构中过多地权衡"土地作为保障功能"这一命题,因此其与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仍然有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思考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存在以下缺陷:农民集体和农民未能分享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发展性利益;失地农民土地权利受到侵害;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所获收益比重过大。造成土地征收收益分配制度出现缺陷的原因是土地的动态发展性收益、农民的土地权利保障缺失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针对土地发展权建立合理制度;切实开展确权登记,赋予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法律凭证;增加中央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框架下,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土地流转毕竟是农村土地变革的新生事物,对经济金融既有积极因素,也有负面影响.为此,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近期对衡阳市辖内2个行政村进行了典型调查,初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试图探索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农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如何规范农地征收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征用的目的、补偿、程序、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陷。我国在征用农地过程中的政府规制制度选择,可从健全农村土地登记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并完善补偿项目、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地征用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是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用地。地方政府征地范围过广,是指地方政府在决定征地范围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一、农村土地征收范围过广的直接原因(一)基本博弈规则的法律界定不完善。法律对征地范围的界定为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博弈的基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来看,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有其必然性。金融发展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能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表明,土地流转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效、规范的土地制度变迁能推动经济发展。在土地流转中,政府基本职能的界定、政府监管效率的高低、农村金融制度的变革直接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论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银行主要经营农村土地存贷及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是国外常见的一种金融组织。建立农村土地银行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贯彻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如果制度设计合理,农村土地银行的核心业务(土地抵押贷款)并不必然影响社会稳定。中国一些地方已开始农村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银行。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制度和金融组织架构,科学定位其业务范围、单位属性、组织架构和内控机制。此外,还需完善相关制度,创造有利于农村土地银行业务开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经济在经历较大的发展后出现徘徊,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尚不完善以及改革步伐的滞后,我们知道,农业土地制度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土地关系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两个方面。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入手,探讨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一、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从我国现行的相关土地法律来看,集体所有权主体并不明确,《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都将农村集体规定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乡镇农民集体,就是说,土地所有权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频发的暴力冲突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土地征收中的冲突行为正发生着变化。本文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土地征收中的冲突行为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解读,以期认识农民群体在土地征收中扮演着的角色。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征地冲突中的层级分化加速了冲突的产生,土地冲突的变化趋势使冲突更易被激化,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成为贯穿冲突始终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张海红 《财会学习》2015,(18):206-20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制度基础分别是不断增强的农村土地的资源天赋情况和农民土地权利的排他性的发展趋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显地租与隐地租之间的现实困境主要是由于农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和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本文通过探讨农户在实际生活中的土地的经营,对农户在对土地配置的过程中是如何以机会成本为依据并在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制约下进行的.有助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形成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关键。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我国土地立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和实证法等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障碍以其成因,并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中的现存缺陷和弊端,提出了进行完善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