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朝杨 《消费导刊》2011,(9):166-166,172
在强调实用性的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中,开设英语诗歌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还有助于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对英语诗歌教学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不仅能为英语诗歌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也能为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通识教育已成为许多高校提高课程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概论通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通识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提出转变观念,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等措施,以优化和推进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在办学历史发展中始终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基准,通过结合各个学院的学科特点,按照"言语基础课程"、"深度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大模块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轴心"、"学科交叉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自主个性化修读方案构建"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借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验,本文认为国内工科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将明确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前提、加强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凸显工科院校的特色优势、重视制定学生自主个性化修读方案、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等作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而优化国内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超超 《新晋商》2020,(4):0176-0177
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语境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以通识教育语境 为基础,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研究范围,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推进英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努力培养出具有通识素养、专业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商务英语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便成为高职院校考虑的首要问题。以通识教育为契机来打造高职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无疑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导向,借助三个层面即学校、教师和学生来推进通识教育,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综合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袁敏 《商》2012,(11):148-148
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本文从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凸显通识教育地位、创新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着重会计诚信品格塑造、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五个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袁敏 《商》2013,(1):249-249
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本文从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凸显通识教育地位、创新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着重会计诚信品格塑造、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五个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田野  王鑫 《北方经贸》2007,(3):122-12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在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承担通识教育使命的主要载体——通识教育课程却始终没有走出开设理念、管理与教学模式的困境。文章试图提供一个较清晰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依托书院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及时性、渗透性、有效性等明显的优势。当前高校书院社区在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方面还存在着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学生管理模式相对单一、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以Z高校L书院社区思政育人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社区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有效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新闻传播以媒介融合和网络传播模式为主要特征,物理通识教育依托当代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实现物理通识教育信息的大容量、对象的全覆盖、自由行与互动性、集纳性与超时空性;物理通识教育应参考当代新闻传播模式,将媒介优点与物理通识教育特点相结合,通过视、听、形象、触觉等全部感官触及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物理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潘海颖 《商业时代》2007,(33):69-70,59
本文以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修学要求。归纳指出:三校逐步建立起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基础的评价指标,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选课方法,课程内容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修学要求有待提高。通识教育应是多元化的。刻板的、一成不变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对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适当、系统的通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乃至良好的个人品质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通识教育的建设对于大学是必要的,同时,需要有更深一步的实践探索.我国大学应确立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策略,一方面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指导通识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通识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有更多样化、更高的需求。大众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以"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实行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本文认为可以从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导师"制,深入开展引导式的"立志"教育,为学生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创建适宜个性化教育的制度与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有效对接这六方面,对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5,(4)
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提出,法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反思当前大学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法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高校的法学教育要不要和司法考试接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需要教师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总结的经验指导法学教学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产生新需求,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必然面临改革。结合我国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本文提出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以新闻采写编基本功的强化训练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理念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以融合新闻教育为目标展开新闻实践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传播技能。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成为法学界及教育界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法学教育模式下,法科学生创新力适用性差、实务能力严重不足,法学教育同质化,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离.近年来,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法学教育界对法学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尝试,彰显出对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理论上,各界对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思考也逐渐形成了统一认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教育).笔者以为二者并不矛盾,而是法学教育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区别,我们的法学教育机构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在整个法学教育链条中的位置,以准确界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它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表述和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已经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两部分,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两者却不能割裂或对立。但从历史的角度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施的现状而言,大学教育常常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人们还没有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一点在现代的中国更加明显。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割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从而背离时代的要求及人的全而发展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关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题。那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与专业教育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全面具体地把握通识教育的特征。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通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非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和非正式课程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