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双M"型变化规律,整体非均衡性较弱;空间非均衡性在进一步扩大,并出现"逆市区化"现象,效率低值区呈西南—东北迁移趋势;旅游效率总体呈正向空间自相关,高效率和低效率县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县域旅游效率空间变异的随机成份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均质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演化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县域旅游效率具有时间稳定性,以渐变变化为主;以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市区为中心的地区旅游效率水平类型向下转移明显,以武义为中心的县市则明显向上转移,区域旅游效率呈大范围下降和小范围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县域旅游效率格局演变是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区位交通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其演进可以划分为经济推动型、区域中心型、资源推动型和交通推动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李锦波  刘紫珊  车良革 《经济师》2014,(11):177-179
基于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构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其经济综合指数,经极差标准化后,计算广西县域经济的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研究广西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关联弱,但区域正相关集聚呈增强趋势。(2)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和县域经济热点区域呈现点状向组团带状分布趋势演变。(3)对广西"两区一带"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分布区后,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变异系数、空间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经济地理》2012,32(11):89-93,137
在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演变与东西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oran指数及Getis-Ord Gi方法,进一步对1991年以来台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TDI)在大陆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结论表明:①TDI在大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同时表现出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扩散、转移的趋势;②TDI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大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但这一集聚趋势逐渐减弱;③TDI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圈层结构",冷热点区域波动变化,热点区域近20年不断向北扩展,但环渤海地区至今仍未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2003-2010年来山东省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演变,得到主要结论:从重心的演化轨迹得出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东西发展区域不平衡性,但有缩小趋势.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局部关联性测度,说明地市间的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呈现出高值区被高值区包围,低值区被低值区包围的趋势.根据旅游冷热点区变换的比较,发现2003-2010年间山东省旅游增长的空间格局没有明显的跃迁,旅游增长热点区一直稳定地位于沿海地区,而冷点区同样在空间上表现出较稳定的特征,据此提出山东区域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8.
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阀值分析法对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平衡性是杭州入境游客空间转移的主要特点,出入杭州的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杭州与上海、苏州两个节点之间;远近程市场入境游客空间转移特征差异明显,出入杭州的亚洲和港澳台等近程市场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杭州与长三角区域的主要节点之间,而欧美和大洋洲等远程市场游客空间转移节点则包含了北京、西安等;游客空间转移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杭州拓展入境游客市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市场需求的影响,可为危机事件后市场潜力分析、灾后重建及旅游竞争力恢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文章以"8·8九寨沟地震"为例,运用客源吸引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影响强度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地震对九寨沟客源市场需求影响极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作用呈现弱化趋势。(2)地震之后,客源地旅游需求急剧下降,客源吸引半径扩大,邻近客源地旅游需求下降明显,需求累计曲线放缓。(3)旅游需求短期内呈现空间集聚趋势,热点和次热点区域整体东移,"高—高"和"低—高"集聚态势区域增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即旅游需求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空间结构受到严重冲击。(4)地震对各个客源地旅游需求都存在一定影响,且影响强度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邻近客源地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远距离客源地。(5)空间距离与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的影响强度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7—2020年30个省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从时间、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演变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与不同状态下的转移概率。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呈现由东部—中部—东北—西北地区降低的阶梯分布特征,存在空间集聚现象;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差异表现为缩小态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存在极化现象,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表征区域消费水平,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探究江苏省1995—2011年来区域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解释。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全局自相关计算可知,1995—2011年间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性,且呈现出不断波动增强趋势;时间突变点表明,2004年是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关联的突变点,2004年以前,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分布较均衡,地区差距较小,而2004年以后,消费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空间分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的集聚分异格局不断增强且趋于稳定,呈现"南高北低"集中连片的分异态势;分位数回归结果详细刻画了不同分位点上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与方向,其中,城乡人均收入、城市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比重对区域消费水平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起到负向的抑制作用,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公路里程及人均财政支出对区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相关分析法定量讨论大理州旅游总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引入旅游发展与多元化产业演变的趋势,揭示旅游总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在相关统计方法的支持下,运用旅游发展系数与经济增长系数的关系,以此同时,分析旅游发展系与产业多元化系数的关系,从而揭示大理州在不同时期的旅游总收入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大理州旅游总收入变化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省际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2002—2014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呈现类"S"型稳定上升趋势,局部表现为增长型、波动型和突变型三种演变模式;省际间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呈现缓慢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呈缩小的态势。(2)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全局趋势上呈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空间上遵循"低水平均衡→较低水平轴带→较低水平均衡→较高水平轴带"的渐进式演变过程,且不同配置水平类型具有鲜明的"集群化"分布特点。(3)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上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显著,高值先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低值陷阱区集中分布于西南与华东地区。(4)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维度分析了江苏省水利风景区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看,江苏省水利风景区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稳步推进期(2001—2006年)、加快发展期(2007—2010年)、快速增长期(2011—2016年)三个阶段;景区类型不断丰富,但不同类型之间发展差异较大。(2)从空间维度看,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总体上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分布平均中心先自南向北迁移,后自北向南略有回归;市际尺度上呈集中分布的态势,但集中程度逐渐下降;空间关联上,景区分布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包括H-H型、H-L型、L-H型三种类型,局部空间格局变化较大。(3)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主要受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入境旅游是一种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入境旅游是否存在"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科学把握入境旅游空间分异规律,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和加深对"胡焕庸线"地理特征理解。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层异质性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分析中国入境旅游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距较大,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明显的集聚趋势;(2)入境旅游呈现明显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到西部地区,逐渐从热点区域过渡到冷点区域,"胡焕庸线"能准确地反映入境旅游空间分布的集疏特征;(3)各影响因子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差异明显,单个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减弱,其中对外经济联系对入境旅游影响最大;(4)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公共交通、国际旅游开放度是中国入境旅游的核心驱动因素,是"胡焕庸线"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推动了入境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亲景度理论分析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差异及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选择性及变化差异较大,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距离、经济联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各影响因素对各客源市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作用差异较大,在区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三峡库区重要区万州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万州区农村居民点从三峡工程蓄水之前(1995年)到后三峡时代(2012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因此划分了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结果表明:万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从"单点高值集中"向"多点中高值集中"转变,整体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差异;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地形的限制作用减弱;空间演变速度呈"东增西缓中减少"的特征。依据基础分析结合区域位置和生态条件将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投影在村级单位上,并分为自然演变、加剧演变、剧烈演变和三峡工程扰动四种类型。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的确定为后期驱动机制研究、空间重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具备更好的操作性,未来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则需要根据不同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的特点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MGWR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增速极为缓慢,与经济增长存在脱钩问题。(2)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差异最大,胶东半岛和北京为高值分布区,低值区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3)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随时间演进,空间自相关性呈增强趋势,热点区分布于京津和胶东半岛并形成双核结构,冷点区连片分布于辽宁和鲁西南。(4)生态福利绩效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行政能力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手段对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化历程可分为高脆弱性主导阶段(2003—2006年)和低脆弱性主导阶段(2007—2011年),城市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且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空间演化上,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日趋均衡,高脆弱性城市呈现"扎堆"聚集的特点,低脆弱性城市与东北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省际之间脆弱性程度内蒙东部最小,其次是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最高,就区内差异而言,除黑龙江区内差距扩大外,其他三省均波动下降;区域中心城市的脆弱性不断降低且差距不断缩小,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下降幅度较大,内部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国家战略调整与重要规划实施、区域产业调整与财政金融扶持、区域开放带动与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是东北振兴战略对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