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清华  伍国勇  宋珂  欧雪辉  李中 《经济地理》2019,39(12):187-194
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被征地农户福利状况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评测农村土地征收前后湖南省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区域被征地农户福利状况变动,并实证分析影响被征地农户福利变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完成后被征地农户福利状况有所改善,但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征收完成后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变异系数增大,农户个体福利分化明显;土地征收补偿形式、区域发达程度、教育状况因素等对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变动存在正向影响,征地面积比重、劳动力年龄等因素对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负向影响,二者的作用程度呈递减态势。显著提升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减少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变动的差异性,需要从完善被征地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模式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失地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民天然地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保障资源,研究其福利损失与补偿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从失地农民经济状况、获取资源的能力、福利水平再生、福利补偿、社会保障损失五个指标,衡量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福利水平。对广东省佛山市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失地农民相对收入减少、对征地补偿满意程度低、职业发展困难、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对失地农民进行福利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推进使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征地范围不明确、征地权行使和征地补偿不规范及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立法,防止征地权的滥用;完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来自四川省成都市31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了成都市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圈层区域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结果发现:(1)农户福利水平在集中居住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圈层之间,集中居住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第二圈层农户福利改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第一圈层,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第三圈层农户福利水平则有所下降。(2)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社区活动和社会资源等功能,但恶化了农户家庭经济状况与居住环境。据此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是:结合圈层特点促进就业,改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增强社区绿色治理能力,改善农民居住生态环境;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总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户土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朝华  秦富 《技术经济》2007,26(9):94-97122
尝试运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被征土地类型、补偿时限以及对农地的投资这些因素引起农户征地意愿同方向的变化;被征土地的面积、是否从征地中受益和征地权的决定等因素引起农户征地意愿反方向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关注农户的谈判地位、征地权的正确行使、征地范围的划分和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来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最近一些年不断突出的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且对比分析对土地依赖程度存在差异的三个样本村失地农民对政府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市民化后的就业情况、城市适应状况、自身身份的认知度等,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福利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不仅要通过补偿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要从更为广阔的福利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必须纳入到农民福利改进的整体视角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现象日益普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褒贬不一.农户家庭福利的损益,是客观评价"合村并居"合理性的重要标尺.而测度"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户福利水平的变化,需要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市,从21世纪之初即已开展"合村并居"集中居住,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家庭收入,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农户整体福利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但农户家庭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进一步提高家庭福利水平时,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保障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趋于下降,而增加社会交往、提升社会机会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无锡的"合村并居"型城镇化是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建立在充分的非农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城乡一体化已有实质性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急切需求,突破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瓶颈已水到渠成.其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循序渐进城镇化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如果不具备条件,硬性推行"合村并居",只能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征地补偿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直接原因。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保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德明 《生产力研究》2005,(8):44-45,10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被迫成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被政界和学界所关注。本文从土地功能演变角度阐述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苏州为例,在评价现行征地安置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并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规模的设定目标在于使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不受到风险冲击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农户经营和消费等决策行为的现实特殊性导致了标准最优社会保障规模理论的结论不再适用。为保障农户长期福利水平最大,当前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地区需要比城市产业化经济更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逻辑在于农户自我经营性特征导致了农户对于风险厌恶的增加,并且生产经营预付资金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的困难更大,同时借贷约束更加严重;而为人力资本储蓄动机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所付出的成本更高。这些结果都导致增加社会保障规模能够极大地提高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近期的征地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失地农民对土地征用、利益补偿和保障服务满意度不高。征地过程不透明,征地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农民分得补偿经费比例过低,缺乏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安置措施不能确保对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晰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谈判的权力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风险共担筹措安置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访谈形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新疆因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上访现象,发现新疆征地补偿过程中,矛盾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于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由此,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引发的社会问题倍受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兰州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保障不全、覆盖面不宽和保障水平不高等,提出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征地政策与法规、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以及促进就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弱势群体,荩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河北省高碑店市周围9个村庄50户失地农户的调查,发现目前在征地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补偿金额分配不合理、补偿金额相差悬殊、失地农民出现两极分化等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存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和政策法律的缺失等问题,致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基于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完善农地交易制度并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体系,重视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并把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列为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措施,以期推动和谐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李锐  李宁辉 《经济研究》2004,39(12):96-104
本文研究分析了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收入和福利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 :受教育年限、土地规模、非农收入、所在村庄的发展水平和同一村庄其他竞争农户的特征对特定农户的借款数额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此外 ,农产品的价格对农户借款数额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产粮区的农户获取借款的难度明显比其它地区的农户大得多 ;借款对农户纯收入和福利状况在统计上有很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茂华 《生产力研究》2011,(9):43-44,72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章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阙如的原因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一、促进政府主导下针对性的制度环境创新。针对失地农民老化劳动力社会保障及就业各方面的弱势特征,对既定的征地补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制度的健全与创新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与推动作用,通过政  相似文献   

20.
荣莉 《经济师》2009,(11):226-227
在贵州水电开发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然而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并且方式单一,这些失地农民转化为无业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建设贵州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贵州地区水电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征地补偿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失地农民自我发展和生活保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