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菲菲  罗艳菊  毕华  赵志忠 《经济地理》2014,(6):182-186,192
根据生态旅游的核心标准,提出了生态旅游者的三个甄别因子,即自然体验动机、学习性动机与环境态度。基于此,将前往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的游客划分为生态旅游者、偶然型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结果发现:①仅17.4%的访问者为生态旅游者,另有43.7%的访问者为偶然型生态旅游者,大众旅游者占38.9%。这说明并非所有前往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都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只是少部分人。②生态旅游者主要是年轻人,学历较高,收入中等,女性略多于男性。③与大众旅游者相比,生态旅游者对保护景区及维护景区自然生态系统措施的支持度更高;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实施意向更高;向景区支付额外费用以保护环境的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2.
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对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影响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与旅游者的环境知识、态度、能力和环境的情境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差异,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通过对遵义会址景区的红色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分析,可以为遵义会址景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芬  钟永德 《经济地理》2011,31(2):333-338
以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地之一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应用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方式,以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视角来分析生态旅游者类群特征。研究表明,在以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构建的两维坐标系中,可以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者分为友好型、破坏型、真正型、伪生态、可持续和偶尔型等6类;生态旅游者在环境意识、环境责任、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环境解说、居民利益和行为表现上均有差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市场仍然是一般生态观光为主,生态旅游为辅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消费至上"、"不消费就衰退"、"消费越多越幸福"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性的资源耗损和环境危机。环境道德是消费者社会义务的道德基础和制度期待。在21世纪生态文明社会,抑制和克服这种不合理的环境道德观念和消费行为模式,修正和完善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制度,从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两个层面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和确立消费者社会义务,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可持续消费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理性和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5.
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构建以旅游地认同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旅游地声誉与旅游者忠诚关系模型。通过对厦门市旅游者进行调查获取基础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地声誉对旅游者忠诚的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二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地认同在旅游地声誉对重游倾向的影响中没有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而在旅游地声誉对口碑宣传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和正向调节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沈世伟 《经济地理》2011,31(5):844-851
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国地理学界在旅游研究上孜孜以求,成果丰硕。回顾分析了法国地理学界旅游研究的起源、内容与演变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创建"以地理学为主视角的旅游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在旅游地的评估与管理、以旅游者行为为中心的研究、旅游地及其概念的演变等方面尤有建树。这些新进展可能继而引发下一步的研究进展,例如关于旅游认知的真实性、旅游规范、旅游经济、遗产旅游等议题的探讨。可见,旅游大大拓展了地理学科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选择意愿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探寻其影响因素,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明显。选取选择意愿为因变量,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筛选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以韶山为旅游目的地,采用问卷工具在长沙采集基础数据,分析得出职业、客源地与目的地距离、旅游产品类型偏好、目的地旅游经历、景区知晓度、景区美誉度、邻近旅游地吸引力等10个变量对目的地选择意愿的影响效果显著。结论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成果,对目的地市场营销、旅游合作等策略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兴柱  吴瀚  殷程强  胡姗 《经济地理》2022,42(1):199-210
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关系到旅游地治理网络稳定性,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地治理已构成旅游社区研究的重要命题。研究发现:千岛湖核心景区和边缘景区的旅游发展状况、治理结构和治理困境呈现出明显差异,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地治理网络的关键行动者。中心湖区形成政府"管委会—国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治理不协调;进贤村形成整体租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旅游市场开发与社区利益和生态环保冲突;屏湖村形成社区主导型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治理结构缺乏政府与市场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千岛湖旅游地包含"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媒体""五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概念性框架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网络图,以期为千岛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形象营销过程体系的构建及案例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旅游地的形象营销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体系,贯穿旅游者至少一次旅游体验的始终,而非简单的等同于制定旅游形象并向潜在旅游者传播;判断旅游地形象营销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准之一,应是看旅游地营销的旅游形象能否固化为旅游地具有持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基于对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游客旅游全程体验的解读,本文从旅游地营销与旅游者认知旅游地两方面的对应角度出发,构建了旅游地形象营销的过程体系,并通过婺源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旅游地形象研究、指导旅游地形象营销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兵  熊元斌  王红 《经济管理》2015,(3):120-129
构建强烈的情感性品牌依恋对于旅游地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地品牌的象征性意义,并进一步检验旅游地品牌的象征性意义与情感性品牌依恋的关系。通过对桂林和三亚两个旅游地共529份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旅游地品牌象征性意义的三维度模型:自我概念一致性、品牌认同、生活方式一致性,并且进一步证实了旅游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情感性品牌依恋的正向影响关系。基于上述结论得出,旅游者对旅游地品牌形成情感性依恋,不仅缘于旅游地的功能属性和价值,还依赖于旅游地象征性意义的实现,即旅游地品牌形象与旅游者自我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和匹配性。  相似文献   

11.
解杼  张捷  刘泽华 《经济地理》2004,24(6):852-855
引入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地理细分市场进行分析。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距离等常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因子的基础上,引入若干表征旅游者行为与消费等指标因子,比照常见的几种旅游市场空间分析方法如引力模型等,对江西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多因素计量分析。文章对旅游者行为与消费因子的引入更为准确地刻划了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特征,并得出了核心客源市场。最后从客源地经济水平与旅游者行为与消费两个角度指出了旅游市场开拓的方向,为旅游地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大量增长的游客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森林型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对其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旅游者心理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为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旅游者同时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双重角色的认知,借鉴社会福利函数理论,文章设定旅游者的效用函数,并引入社会身份变量构建旅游者碳消费效用评价的扩展模型,分析异地情境下"低碳旅游者"身份对其行为决策的影响。模型中"低碳旅游者"身份的影响由"身份认同程度(α值)"和"身份对应的碳消费水平(C0)"两个变量进行刻画,通过解析发现,内化的低碳观念和情境因素将通过影响(α,C0)对旅游者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游客对旅游地的依恋情感是刺激旅游者重游的重要因素,因而地方依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测算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对旅游地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实际参考意义,而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文章以韶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在红色旅游的情境下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到传统旅行费用模型中,测算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而评估旅游者地方依恋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考虑地方依恋因素后,韶山风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676.65亿元,每位旅游者的地方依恋经济价值为556.40元,对韶山总游憩价值的经济贡献率为19.2%,可见旅游者地方依恋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文章证实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情感关系的经济效益,明确了游憩价值评估中纳入环境心理因素的必要性,可为红色旅游地的资源开发利用、游客管理和情感营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感知价值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并能为旅游者解除工作压力,使其获得身心健康,一经出现便风靡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热点.我国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近年生态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 "旅游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决定其目的地选择偏好",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开展游客感知价值研究,将有助于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以游客为中心"了解如何认识、评价旅游产品价值,进而了解游客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本文对与生态景区游客感知价值有关的概念、理论及模型进行系统的论述与评价,使读者对相关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景区管理者分析相应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陆利军  廖小平 《经济地理》2019,39(12):221-229
目的地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而旅游者生成的UGC数据则在相当程度上较为精准地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兴趣和评价。以南岳衡山为研究对象,以百度旅游等旅游门户网站爬取的游记和评论为研究素材,采用文本分析与基于词向量的情感分析方法,基于目的地形象构建的"认知—情感"三维模型,分别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者对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结果表明:①根据词频统计分析、关键词聚类方法得出,旅游者对南岳衡山的认知可归纳为人物、自然、交通、活动、建筑、文化、场所/地域等七个维度;②根据情感和语义分析方法得出,旅游者对南岳衡山的积极形象感知要素包括佛道共存、心愿之旅、五岳独秀、四季佳景、福寿文化、冰雪奇缘、精妙建筑、文明奥区和抗战名山等九个核心类属,消极形象感知要素则包括服务、资源、环境、安全、体验和设施等6个核心类属、19个二级子类;③基于词向量的情感分析方法得出,旅游者对南岳衡山的整体形象感知是积极的,综合正面评论占比91.58%。  相似文献   

17.
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者地方性感知为研究对象,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调研地,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探讨民族地区的旅游者地方性感知的构成维度以及目的地熟悉度对地方性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1旅游者地方性感知可分为自然旅游环境、人文旅游环境、民俗文化遗存、地方民风特质四个维度;2不同熟悉度游客在自然旅游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的感知上无明显差异;3高熟悉度的旅游者在民俗文化遗存维度上的感知显著高于中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旅游者,在地方民风特质维度上的感知显著高于低熟悉度的旅游者。相对于一般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民俗文化遗存和地方民风特质更能体现民族旅游地的独特身份。民族地区旅游者地方性感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地方感理论,也为民族地区地方性特质的深度挖掘和旅游地的开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ICT的应用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地体验的内容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地理信息。本文以南京旅游者为例分析了ICT对日常体验和旅游体验的影响,通过维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对日常体验和旅游体验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日常地理体验包括空间知识和空间体验两个维度,旅游地理体验包括旅游目的地体验、旅游路线体验和整体旅游体验三个维度。研究结果证明:①ICT的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影响人们地方体验的各个方面。通过使用ICT,人们获取必备的空间知识从而形成地理感知和地理体验。②ICT对旅游体验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ICT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体验、路线体验和整体旅游体验。旅游者通过使用ICT,不仅帮助他们确定目的地的位置,还帮助他们通过认知和互动产生地方归属感。③通过对ICT的利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地理知识对其旅游体验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在分析国际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调查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揭示了国内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形态,而生态旅游行为也是环境保护行为之一。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加入道德规范与环境关心两个变量形成扩展的TPB理论模型,选择南京钟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者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探讨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道德规范需要透过态度的中介才能正向影响行为意图;环境关心直接或间接地透过主观规范影响行为意图;影响实际生态旅游行为频率的主要变量,依序为行为意图与知觉行为控制。因此,提升道德规范可以使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和态度更正面,而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