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国富 《经济地理》2012,32(11):156-161
应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通过构建描述省际旅游规模分布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际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类型主要包括高级过渡型、中高级均衡型、中级过渡型、中级首位型、初级过渡型和初级首位型。各省区入境旅游规模结构以首位分布和过渡分布类型为主体,属于均衡分布类型的省区较少,规模结构的不均衡性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城市职能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福建省入境旅游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总体规模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客源国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客源国或地区与福建的地缘关系及其他省的旅游发展状况等。主要存在问题包括旅游接待业竞争力较弱、旅游服务水平较低、区域联合相对滞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旅游发展的不足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领域.为充分挖掘入境旅游市场潜力.本文对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时空特征开展研究.在时间特征研究中,主要对季节性特征和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年际差异开展分析,确定了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旺季、淡季和平季,同时指出各主要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相对差距年际变化不大.在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特征研究中,首先采取了时空二维视角,探讨旺季、平季和淡季不同季节中各旅游市场的等级结构,确定了等级比较稳定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另外本文还对等级结构与各国人均GDP水平的关系、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及其与旅游吸引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规模差异的相关指标和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分布理论,研究1997—2008年间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入境和国内旅游规模差异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西部地区12省市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且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②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不明显,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显著;③四川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陕西省旅游强省地位式微,重庆市的旅游地位与其直辖市的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最后提出三点启示,对制定"西部大旅游圈"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旅游城市桂林为样本城市,利用本底线法分析其入境旅游成长过程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并运用相关非线性理论探讨其成长模式和演进路径。这些特征规律的探讨无论对桂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订,还是对旅游产业宏观政策的制定都具参考价值。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发现:①桂林自1973年对外开放以来,入境旅游事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呈现了明显的非线性增长趋势与周期波动。②桂林入境旅游发展轨迹呈现出明显的波中有波的周期性波动,长波周期和短波周期表现不同的规律性。③本底线多用于事件的评估和预测,实证案例拓展了其第三功能即旅游成长分析,尤其在周期分析中更能凸现事物发展的波中有波规律特征。④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一个由路径依赖性质主导同时又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复杂系统,在"刺激—反应"原理的支配下,其成长过程大体遵循"突变—路径依赖—突变—路径转换与新路径依赖……"的演化轨迹。案例分析表明,这与桂林入境旅游业成长过程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发展,然而国内的区域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区域优势产业识别模型,通过上市企业数量对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与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区域发展优势领域,促进区域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实证中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省会城市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产业多样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无论省会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制造业都为这些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多分布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典型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取分析数据,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并结合利用GIS技术、位序—规模法则、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中国其他城市空间扩散的特征及扩散路径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全国其它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传统旅游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扩散强度较高;空间扩散态势呈集中型扩散,空间扩散格局还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入境旅游流流出北京后首次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向和西南向,整个扩散路径上的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东→西南、西南→东北等三个方向,旅游流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旅游与城市自身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城市功能成为理解城市旅游规模变化的重要工具,却较少有研究定量验证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章以广州为案例地,基于TY-Granger检验的方法验证了城市功能与城市旅游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基本—非基本功能的视角进一步剖析。研究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上,广州城市功能中的基本功能推进城市旅游规模的增长,在10%的显著水平上,广州城市旅游规模对城市非基本功能存在促进作用;各基本功能中,批发零售功能、科研服务功能和医疗卫生功能促进广州城市旅游规模增长,而旅游规模对商务服务功能有影响;广州的入境旅游规模与城市基本/非基本功能总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不显著,但与各个基本功能的关联更为复杂。研究结果说明,城市功能的服务范围和规模会影响城市旅游规模变化;当生活性服务业相关的城市功能产生了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时,也会促进城市旅游规模的增长,比如广州的医疗卫生功能,这为城市政策制定者和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自上而下"法对2001-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通过对IPAT模型和STIRPAT模型的扩展,构建了探究旅游经济、环境规制与入境旅游碳排放关系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并采用全国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旅游经济与入境旅游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二是环境规制与入境旅游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三是旅游经济增长对入境旅游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大于环境规制的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并未通过抑制旅游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入境旅游的碳排放.并据研究结果提出环境规制强度需从宏观顶层设计;环境规制方法应多措并举;通过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对入境旅游碳排放的抑制;积极践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9年黄河流域8个省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耦合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市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城市间差异不明显;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各异,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应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田野  罗静  崔家兴  蒋亮  吴益坤 《经济地理》2019,39(11):203-213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其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偏好性,围绕省会城市及周边形成旅游资源显著集聚区。②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整体呈现近轴对称形状,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四大组团支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结构。③旅游资源的总体交通可进入性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东西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下降格局。④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呈现出等级与类型差异,同时高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出现分省内部空间集聚,形成分省内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近核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入境旅游发展业绩指标为依据,选取60个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统计1998—2008年各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流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并依托重力模型,测算1998—2008各年度以热点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入境旅游客流分布重心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的经纬坐标;用Google Earth软件,实地指示两类重心在地域空间上的地理位置,实证研究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分析二者的时空错位现象,揭示中国入境旅游近十年来的地域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及变迁动因。研究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客流分布重心近十年来大致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近十年来大致位于皖、鄂两省交界处,两类重心分布呈现空间错位的现象,且两类重心均呈现出东移南下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13.
黄浩  杨瀚涛  陈香香 《当代经济》2016,(35):148-150
本文构建了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程度的城市个数呈金字塔状分布,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和较不协调的城市占据大多数,可见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整体上是不协调的.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不考虑省会合肥,大致呈由南向北递减分布.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城市经济发达或者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较协调;城市经济落后、旅游资源稀缺,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标准差(VOC)、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和位序规模理论对浙江省11地市1999—2008年国内与入境旅游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快速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进入集中型分布阶段,向着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规模指标集聚程度不断降低,竞争态势激烈;入境旅游绝对差异较国内旅游大,呈首位型发展,分散均衡程度低,局部地区高度垄断现象还存在。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分布是区域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区域旅游规模差异与分布的"三架马车";入境旅游较国内旅游受政治、政策、经济因素的影响大而反映敏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ZINB模型的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国境内区域之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研究薄弱。文章基于重力模型原理,从流出省特征、流入省特征、流出省—流入省空间关系特征三类因素出发,利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ZINB)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因素包括:流出省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和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流入省的航空通达性水平;流出省和流入省的空间距离。而流入省的旅游资源、接待能力、国外经济联系等因素不对省域间入境旅游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加强省域间入境旅游合作,注重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域间捆绑式营销等提升入境旅游绩效。  相似文献   

16.
在严格的城市行政等级管理体制下,我国城市房价水平与城市的行政级别关系密切.城市行政级别通过影响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和住房需求,进而影响住房价格.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各异、住房需求不同,导致房价水平呈现较大的差异.但是,同一行政级别城市间的房价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使用2005-2012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市辖区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经验分析城市行政级别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级别差异是引致城市间房价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对不同类型城市实行分类指导,实施差别化的调控措施,缩小城市间的房价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胜  马耀峰 《经济地理》2012,32(6):150-155,172
选取河南18个地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差异化明显,首位度呈现交替性变化,入境旅游差异化逐渐降低。②通过对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主要在郑州与洛阳之间交替分布。③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四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快速进步型、减速衰退型。并从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交通区位、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成都、昆明六个热点城市,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阶段、时间同步性及市场相位差异,发现西安、成都、昆明属国内旅游导向型城市,北京、上海属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均衡发展型城市,而广州属入境旅游导向型城市。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混合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入境旅游受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依存度、航空客运量影响最大,这与北京、上海、广州对外开放度高、国际航班及客运量大、对外经贸联系密切相关,应以入境旅游为导向;而西安、成都、昆明地处内陆,旅游资源丰富、腹地人口密度较高、铁路客运量较高,在发展国内旅游上具有相对优势,应实施内向型战略,积极发展国内旅游。  相似文献   

19.
谢五届  何建民 《经济地理》2019,39(10):193-203
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是旅游资源科学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欧盟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解析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进。研究结果显示:①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等四区,北海沿岸、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三带;自然旅游资源呈现沿海、沿河分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各亚文化区。②二维核密度分布显示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增速较快,分布趋于均衡。其中文化旅游资源数量2002年比1995年显著增加,分布趋向均衡,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和多极化。③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整体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跨国开发与保护,申根签证政策对欧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国际旅游发展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文化差异和难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浙江省滨海7城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对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比较接近,进而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滨海7城市2012—2016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最后,提出浙江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