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市场体系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文通认为,从经济目标上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效益为中心。他认为,如果以速度为中心,效益必然是第二位的,甚至会排斥效益的提高。以速度为中心着眼点是产出,而不在乎投入;格外注重数量,而不苛求质量;只关注生产,而不关心市场实现;只注重眼前的增长,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效益为中心,则既讲产出又讲投入,既讲数量又讲质量,既关注生产又关注市场实现,既注重当前增长又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对单个企业来说,以效益为中心也就是以资本增殖…  相似文献   

2.
张达明  兰草 《新智慧》2006,(12):72-72
老婆经常教导我:“居家过日子,花钱要精打细算,不花的钱就是赚下的。”  相似文献   

3.
不渝  罗庆 《新智慧》2006,(3):56-57
在不放弃生活的享受,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花最少的钱,获得更多的享受”,这正是“会花钱”的人的过人之处。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会花钱”的人都会利用得恰到好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我有钱,但不意味着我可以奢侈”是他们的心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是他们的原则。那么,以下几位“会花钱”的人物,谁又是最会花钱的?  相似文献   

4.
繁清 《新智慧》2005,(8):4-5
2005年春节前,市民于亚志被单位评为“突出贡献者”,奖金5000元。然而,他既没有给老婆和孩子买新衣服,也没有换掉家里的那台老电视机,而是一分不动地存进了银行。“我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敢花。”于亚志说,“孩子上大学,老母亲又体弱多病,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现在多存点钱才放心。”于亚志的谨慎,是当前大多数百姓消费信心不强的一个缩影。到底是谁捂住了白’姓的“钱袋子”?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往往越是有生命质感的,越是人们灵魂中应当有的东西,越没人珍惜,如道德,如不能讲假话、空话、大话。越是表面的东西,越能满足某些人虚荣心的东西,如“化妆”,如华而不实,越是人们拼命想抓住的。就如某些政府官员总是敢慷慨激昂地拿纳税人的钱为自己的政绩造势,尽管有时所要遣势的政绩还在九霄云外的规划中,也敢拍着胸脯子喊几嗓子,反正花纳税人的钱自己不心痛。也有官员私下说“这叫不花白不花的。”  相似文献   

6.
小钱有威力     
态度决定财富,习惯又决定态度。今天全球什么都在涨价,每天出门,到处听到“变穷”的压力,但20年后,你还是能比别人有钱,因为好习惯能让你花钱花得比别人精明,省下来的钱等于赚到的;学会建立八个花钱的好习惯,甚至能让你小钱滚成大钱,比别人多赚许多。  相似文献   

7.
胡妮  燕华 《新智慧》2007,(10):56-56
所有的商人都知道,女人和孩子的钱好赚。不是说女人爱花钱,而是女人爱购物。这是性别差异,是女人的天性。许多女性购物时并无明确目的,既浪费又不实用。所以,我们倡导精明消费战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谈金钱     
人(扩大说也可以指一个公司)一生会有3个钱包。第一个是现金或资产,这些东西是物化的,可以看得到。第二个是信用,即对别人口袋的钱你能支配多少。第三个是心理的钱包。同样一种花钱方式在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苏金波 《新智慧》2005,(14):34-35
古巴比伦人获得财富的诀窍和黄金法则,归纳起来大致如下:任何行业都可以赚到钱,即从事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留出一部分钱,即每次挣10个铜板的时候,只拿出9个来用,让其余留在钱袋里的钱一点点变多——节俭;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家人的欲望,把每一个铜板都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花在能带来收益的资产上——自律;让积累的金钱再创造收益,  相似文献   

10.
李建之 《新智慧》2004,(11C):28-29
中国有句老话:“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天,一位朋友问我:“谁最没钱花?”我一愣,他说:“钱越多的人,越没钱花。”细细想想,这话很有道理。无论谁,花钱的速度总是胜过赚钱的速度,每月赚1000元,可以骑自行车上班,每月赚2000元出门就想上公共汽车,而每月赚5000元时,出门就要“打的”,每月赚到8000元时,就惦记着买房了,每月赚到10000元时,总要有辆私家车了吧!赚钱就是为了花的,不这样花就那样花,多赚多花,少赚少花,不赚不花。这位朋友告诉我,某天突遇难事,翻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点子都能变成金子的.在与人的交谈和讨论中,在独自沉思的过程中,在认真细致的阅读中,都有可能在脑海里突涌出无数个想法和创意.但这些想法和创意仅存在脑海里是不够的,不把它贯彻执行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一个人在梦中神游万里,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直躺在床上做梦而已.……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到“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作为与经济、政治相并列的三大形态之一而存在的,并反映和反作用于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意在笔先”“意随笔生”与“主题先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意在笔先”、“意随笔生”与“主题先行”三个命题的含义及联系进行了探讨,从而全面地认识写作实践中主题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主导地位不容超越.目前,我国出现的税收"缺位"与收费"越位"现象,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必须清费立税,实行费改税.  相似文献   

16.
一、城市哲学的文化资本意义"今天已经哲学过了吗"?听起来,这句话的语法结构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其意涵之深刻却可以告诉人们一个"城市哲学"文化资本意义,以及这个城市"哲学家小路"  相似文献   

17.
对“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求得全面清晰的认识 ,是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19.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士人群体。他们的文法理论构成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唐宋派和桐城派相比,易堂九子的文法理论具有形而上色彩,这与明末清初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他们主张由规矩到神明,既是易代之际立言的法则,又针对有明一代的模拟文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