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2.
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级政府支付能力、县域经济中农业贡献率、农户后续生机情况等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规范指标值,然后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之分为3个等级,建议不同等级的县(区)实施不同的补偿额度,同一等级内实施不同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3.
4.
资源异质性农户的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云南省2个县退耕还林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评估其受偿意愿对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2个县23个村组204份退耕还林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农户在不同分位点受偿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受偿意愿为2353.4元/亩,补偿期限5年,约为现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1.5倍。农户的资源稟赋特征及主观认知是影响受偿意愿最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分位数上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现金补偿,而年轻农户更倾向于政策补偿和技术培训。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政策宣传的同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农户资源稟赋的不同,实现补偿标准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5.
房县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县是长江和汉江支流上游“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地区,全县国土面积771.5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41万亩,占5.3%。该县自2001年被列为湖北省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县以来,迅速掀起了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的高潮。截至2001年底,该县共完成退耕面积2.4万亩,超计划完成20%。按计划房县需供应2001年度退耕还林补助粮食300万公斤,其中50%需要在2002年3月底兑现到户,但直到2002年6月底,这一计划才得以完成。粮食补助兑现到户工作的进度迟缓不仅挫伤了农民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性,也… 相似文献
6.
7.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青海牧区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青海牧区因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牧户要增收的问题,需要搞好后续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完善,需要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的后续政策,需要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工作"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相似文献
8.
一、实施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外部经济效益的特点。按照经济学的原理 ,正外部经济效益领域是政府行为发挥优势的领域。私营 (赢利 )部门一般来说是不愿也无力在这一领域投资并取得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大型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 ,涉及到数百万农村人口的当前利益问题。工程从政策的形成、规划的制定到实施都是政府行为并为此对农户进行大幅度的物质利益补偿 ,对于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生态保护工程是非常正确的和及时的。但是 ,该项工程是在农户的承包坡耕地上实施的 ,仅四川省就涉及 4 0 0多万人口的生…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 ,是中国自然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带 ,其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佳 ,高度重视和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 ,对于逐步遏止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有效恢复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 ,促进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调查研究表明 ,自 1998年 9月和 1999年 10月起实施的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 ,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西部各省 (区 )地方… 相似文献
10.
11.
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性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甘肃农村土地流转主要表现为流转总体规模较小;流转方式多样化,以出租、转包、互换为主;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转规模大;承转主体以农户为主。通过与浙江、江苏等农地流转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比,认为甘肃省农地流转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农业生产的利益驱动性不强致使各类经济组织(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对流转农地需求不足;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落后的非农业产业发展,致使甘肃省农民对土地具有过分的依赖性,加之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农地供给积极性不高;而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又进一步限制了农地流转供需主体交易的发生。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农地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问题与思考——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允许适度林粮间作并将退耕还林与荒山荒地造林分开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政府长远规划的内容;实行生态购买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制度是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农户收入的影响:对西安周至县南部山区乡镇农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方法: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4月在周至南部山区的农户生计调查数据,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农户,但参与退耕通过户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时间变化对中低水平的农户收入也仍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为巩固退耕工程成果,当地政府应提供信息,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外出务工等非农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难题。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主要以出租为主,其中大部分农民都会选择中短期转让,并且土地转让后土地出现多元化使用,也适当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研究探讨出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正规化程度不高,规模化转让偏低,相关的服务与福利也不够完善等问题,并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强调了政府在这一转让过程中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相应政策的改进与大力宣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环境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 ,研究西南岩溶地区的环境问题并寻找相应对策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对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 ,然后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角度对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加强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在实际调查中的可操作性,促进"城乡一体"、"一查多用"的现代多用途的地籍发展,使之更好的为国土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土地二次调查成果的西充县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方法深度融合关键技术,为耕地质量评价更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应用GIS对上一轮分等成果进行了数据转换、空间拼配与属性传递;采用FME技术对分等成果的数据库进行了更新。研究结果:(1)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其等别个数与相应等别保持不变;(2)耕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未发生根本变化;(3)耕地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研究结论:基于本文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下的评价结果,既继承了原成果的评价体系,又体现了成果的现实性和准确性,符合当地耕地质量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山西段坡耕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前提,生态退耕是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退耕工程是治理环北京风沙危害线、根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也是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分析、研究黄河流域山西坡耕地利用现状及方向,是制定退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利用中存在问题,寻找对策,以达到传统的坡耕地利用方式向现代科学的利用方向转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