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 《宁波经济》2011,(2):12-12
我在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前就说过,如果美国的资产泡沫破灭,其后的经济轨迹必定是一个大“L”型,因为美国的资产泡沫规模是日本的几十倍,即使美国经济远比日本强大,如果日本用了长达15年时间才走出由泡沫破灭所形成的萧条,美国也至少要用8~10年才走得出来。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国出现经济复苏,庞大的有毒金融资产似乎没了踪影,但这是假象,  相似文献   

2.
周琛 《中国经贸》2012,(20):80-80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次贷危机已经过去四年了,但这个世界似乎依然处在混乱和混沌当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用在我们这个时代,却也恰如其分。这是最差的时代,不得不说,我们生逢乱世,至少是一个金融乱世。美国依然在为自救而使出浑身解数,欧洲已在债务危机当中,日本还在泥沼中,中国正在艰难的转型,其他新兴国家也增长乏力。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艾艾 《东北之窗》2010,(12):41-43
“货币贬值”、“信用危机”、“工人罢工”、“国家破产”,这是当下在欧洲民众和媒体当中频频出现的几个热门词。从冰岛到希腊,再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愈演愈烈的国家债务危机犹如雪崩一般蔓延整个欧洲,震撼世界。欧洲到底怎么了?这场危机从何而来?这场危机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欧洲经济能否化险为夷?谁能拯救欧洲?会是在2008美国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色的中国吗?  相似文献   

4.
杜蓉 《天津经济》2009,(4):35-36
一、2009年日本的经济展望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带来了社会性恐慌。  相似文献   

5.
黄巍  陈宇峰 《新财经》2008,(6):78-79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极为相似。本栏目将陆续刊发文章,分析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兴与衰,以期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987年,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在《东洋经济》上发表的文章中声称:虽然现在美国世纪还没有结束,但21世纪将成为日本世纪。的确,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殷富,百业昌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一举确立,巨型企业的触手向全球探伸,“东洋奇迹”闪烁着耀眼的光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时序演进到达21世纪的前夜,我们能够轻松地断言:美国世纪还远未结束,日本世纪还远未到来,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西欧经济稳步回升,在冷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只有日本成了“软足”,自90年代初,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连续几年维持在“零增长”水平,1998年预计出现1%的负增长。日本经济缘何风光不再?日本经济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对日本经济现状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走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第一,这是一次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 现在有这么一种舆论,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的危机,或者把它叫做“华尔街金融海啸”。我认为不能这样看。虽然这次危机源于美国,而且由华尔街触发,但是这不是一次美国金融体系的危机,而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浙江经济》2011,(17):10-10
债务危机可能把西方拖入漫长停滞期 今年以来,西方三大经济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美国主权债务难以为继,失业率上升,房价下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希腊“国家破产”阴覆挥之不去;日本债务缠身,灾后经济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9.
《现代乡镇》2012,(12):10-10
下一步将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的系统化改革 中国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也从危机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改革开放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奠定了基础。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再到中国实施的一揽子经济扶持汁划,金融工作在这5年中面临很多险情,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非常不易。  相似文献   

10.
经济再平衡     
《天津经济》2014,(6):86-86
一、概念简介 经济再平衡问题“是二十国集团匹兹堡金融峰会的议题之一,必须寻求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是关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主要是针对中国、德国等出口型经济体。他认为,危机发生前中德等国对美国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如今美国应当增加出口以改变这一局面。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有一种理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出口型经济体对美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这部分顺差再回流到美国金融市场,从而助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危机时代     
秦朝 《珠江经济》2008,(11):1-1
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用三大危机来形容,即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左右的演化,已经爆发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并且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很可能最终转变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出言谨慎的格林斯潘也无不忧虑地谈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直接发端于国际经济体系中心国家,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速度和破坏程度将远远超过以往。我们正处于从未遇到的危机时代,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杌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龚艳 《沪港经济》2010,(3):36-37
2009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调控政策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这是多重目标的权衡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日本战后粮食外交政策。首先,概述了战后初期日本的粮食危机威胁着国民的生存,解决粮食危机成为日夺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其次,分析了日本政府的粮食外交,认为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实践的开端;再次,随着粮食产量和进口粮食的增加,日本终于摆脱了战后极其严重的粮食危机;第四,日本进口了大量美国剩余的农产品后,日本的粮...  相似文献   

14.
唐烨 《沪港经济》2010,(9):54-55
1960年12月,日本政府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由此迎来了从1961年至1970年的“黄金十年”。扣除物价因素,到1967年,日本提前实现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的目标,翌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发达经济体中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负担最严重的国家。接二连三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债务问题使市场不得不对日本是否将是下一个债务危机发生国产生隐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债务结构和低利率环境还可以使其维系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然而2008年之后,在全球经济疲软和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日本处在了主权债务风险一直上升的阶段。更令日本祸不单行的是"3.11"大地震、海啸和核泄露事件,这一连串灾难更令日本在财政赤字和举债问题上如履薄冰。如果日本政府还不尽快实施有效的债务管理政策和可信的财政整顿计划,短期日本经济会难于运转,中长期日本将爆发主权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6.
现今,越南正在发生金融震荡。这是继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东南亚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危机之后的又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优等生”,所出现的严重灾难。如果说前几次危机都有经济增长放慢的前兆,那么,越南危机的爆发却有些突然。  相似文献   

17.
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正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次级债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和大量贷款炒房。对于中国的炒房者来说,也要“盛市思危”,警惕房地产投机中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企业研究所3月2日]大萧条、北欧金融危机和日本“失去的十年”提示历史教训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趋加剧,为了寻求摆脱危机之道,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都在研究过去的三次典型危机。首先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相似文献   

19.
美国长年来累积了大量的国际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只好增印美钞和增发国债,造成美钞贬值和国债的信用度被下调,最后引发了债务危机。美国的债务危机又导致欧盟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美欧债务危机,又牵累了日本和中国。日本投资的亏损和日元猛涨,进一步冲击了原已十分萧条的日本经济。中国大量购买美欧等国的国债,获得了较高利润但风险也很大。中国今后经济的成长率趋于下滑,其经济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20.
日本保险业危机与中日保险业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泡沫经济”破灭、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本保险公司出现了接二连三的破产案,尤其在过去的一年,仅关年时间内四家较有影响的公司先后倒闭,其对日本保险业的冲击是致命的。日本保险业危机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我国保险业当前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与日本保险业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我国保险业潜伏着巨大风险。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应从日本保险业危机中得到深刻的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