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资源变迁下的社会保障瓶颈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变迁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安全阀机制——社会保障先天不足的成因。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缓慢、精英群体的责任缺失、政府自主性的降低、国民心理预防能力的下降等等因素是社会保障瓶颈的重要致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人口,人口需求是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社会基础。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的关系的考察发现,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中,正确处理人口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控人口的功能,同时以人口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始终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分析工具,从制度的供求、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迁的国家因素这三个视角全面探析了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据此提出建立维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续性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颖萍 《时代金融》2014,(1Z):42-42
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指的是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由于我国社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一直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介绍昆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指的是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由于我国社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一直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介绍昆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成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它通过将社会财富由富者向贫者、由强者向弱者的转移来实现社会的公正,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去实现一国的社会保障要求’,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呢?这就有必要对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成本分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冲突,以寻求最有利于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的社会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2002年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革新。本文以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为例,探讨这些制度革新如何影响农民社会公民权的发展以及中央和地方在此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社会权利发展基于其不同的身份(职业)类型和所处地区而呈现时序、内容上的明显差别。近年来,地方政府受本地利益驱动积极打破社会保障供给的身份、职业区隔,但这些政策革新主要惠及本地农村居民。由于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权利和资源的分配限定在本辖区内,外地农村居民的社会权利受到限制,农民享受的权益存在地区间不公平。中央政府在弱化社会保障的地域边界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强化财政责任和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包容、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背景下形成了对土地保障模式的路径依赖,并逐步陷入"锁定状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一系列正式的、具有现代保险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在农村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可以构建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路径依赖、突破到路径创造的解释框架,从而挖掘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维度践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在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维系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以追求社会公平为己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风险保障服务。然而,社会保障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必须是讲效率的,要努力以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好的风险保障服务,要努力以最少的资源实现社会保障的既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可靠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1.
工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福利国家的产生是经济增长及相关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此种“工业主义逻辑”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城镇化及以此引致的家庭、社会结构的变迁视为社会保障发展的动力。国家为因生产体制变迁而演进的社会风险,建立起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并最终走向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正>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大作用,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支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离不开高质量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一项基本制度。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化解人民生活风险的重大作用,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邵晓 《中国外资》2013,(10):206-207,211
中国收入分配悬殊程度已到了一个危险的区间。市场化使低级劳动力市场中的下岗职工、农民工成为缺少或失去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群体。激化的社会矛盾要求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公平供给,要求更合理的再分配制度。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正在改善中,但仍然没有起到对社会低层"雪中送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各类风险而个体普遍无力应对的风险社会时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应对工业化风险,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提升社会福利方面成效显著,但自福利国家危机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通过对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风险和风险保障机制的考察,我们试图厘清和解读风险与社会保障的互动与变迁过程,建立起社会保障作为风险管理的社会机制的解释性框架,从而揭示其带给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晓义先生所著《新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记录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全书以时间顺序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周年,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在制度、政策、法律、学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为读者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商业保险在农村社保体系中的定位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保障缺失和不足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及农村特殊群体的基本利益,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在各地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商业保险与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发挥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的功能上的一致性,因此探讨商业保险如何参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事关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尚存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职业群体划分,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社保待遇差距明显;社保制度之间封闭运行,衔接不畅,流动性受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廉租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住房制度时,必须兼顾社会公正和社会分配的平等,兼顾特困群体。廉租屋制度是解决特困君体住房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具体实施时应采用货币补贴为主、实物补贴为辅的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住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廉租屋制度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保障》2012,(3):2-F0002
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2012)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城乡统筹:走向公平的社会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总干事郑功成主持了论坛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郑功成指出,之所以定这个主题.是因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