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萍 《西部金融》2010,(3):86-86
笔者藏有一枚光绪通宝当十夹铅机制大钱(如图),此钱外径33.3毫米,穿宽6,7毫米,厚1.2毫米,重9.7克。面文“光绪通宝”,背文“奉天机器局紫铜当十钱重二钱四分”。外皮紫铜质,并不太厚,箭头所指磕碰处已露出灰色铅质。所不同的是以前披露(《中国钱币》1986.2,1994.3)的与夹芯钱同版式的都是翻沙铸造钱,而与此钱同版式的是机制币。  相似文献   

2.
笔者藏有一枚光绪通宝当十夹铅机制大钱,此钱外径33.3毫米,穿宽6.7毫米,重9.7克.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星纹直径1.2毫米,形状为规整的圆形,高高凸出地章,非常惹人注目(如图).笔者收集有不少裕民背"一分"折银钱,如此异版钱还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公元925年闽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闽国的政权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所铸货币有铜、铁、铅钱大小两种,钱文"开元通宝".大铜钱背穿上巨星,铅、铁大钱或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及穿上星者.小平铅钱或背穿上"闽"字、"福"字.五代时货币流通量不大,所发现铅质小平开元背穿上"闽"字更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1991年11月在韩城市选得一枚日本钱,面文"宽永通宝",背穿右有一"文"字,首画点作"√"状,颇异,为一异品钱.径17.7,穿5.3,厚0.07毫米;重1.05克(图).质为黄铜,略带绿黑色锈.  相似文献   

6.
叶伟奇 《西部金融》2005,(11):79-80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直径25.50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1.2毫米、重4.7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样(如图).  相似文献   

7.
1998年秋,笔者在一堆杂钱中挑得一枚同治通宝背满汉"宁"字钱(见图),该钱径26、穿5、厚1.6毫米,重5.1克,宽缘大字,笔划粗壮,铸造精美,青铜质.关于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钱币界大多认为"系后期仿康熙制补铸",且多定为未见传世.近年多有发现.此品的发现为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  相似文献   

8.
叶伟奇 《西部金融》2003,(10):60-61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圆穿径5.5,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通"字从"マ"头,双点通,"宝"字为"缶"宝,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端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  相似文献   

9.
2004年末,笔者在西安古玩市场集得一枚周元通宝背龙凤钱,白铜,开门传世上品.正面为直读隶书周元通宝,除宝字略为不清外,其余三字皆字迹清晰;背面龙头向上,凤尾向下,且龙与凤首尾相连,铸造精细,造型、纹饰精美;径26.2毫米,穿6毫米,厚1.6毫米,重5.25克(见图).  相似文献   

10.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11.
13.宣和通宝正郭(图21),直径31.1毫米,郭厚2.1毫米,穿边长7.2毫米,重8.2克.同版流通钱典型数据:直径30毫米,郭厚2.2毫米,穿边长7毫米,重7.6克. 14.宣和通宝长通(图22),直径31.9毫米,郭厚1.9毫米,穿边长7.6毫米,重6.8克,各谱未载.此泉应和《北宋铜钱》第591页上的3709号钱成对.同页上的3708号隶书钱应命名为正郭长通狭字,暂无对品.  相似文献   

12.
1、永历通宝背二厘,铅质,径25毫米、穿5毫米、厚2毫米,重2.6克.(图1)  相似文献   

13.
在本人的"康熙通宝"藏品中,有2枚钱与常见品有异而与江宁府局有关.其一满文"宝泉",直径27.7、穿6、厚1毫米,重4克,此品的面文"通"字为标准的双点方口通(图1),而宝泉局制钱标准版则为双点角通(图2);其他几字也多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收藏有一枚珍奇的"民国通宝"十文方孔圆钱(见拓片图),径23、穿边长6、厚1毫米,重3.5克.其"珍奇"之处在于:①方孔圆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已经行用了2000多年,通宝钱文从唐代开元通宝始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帝王年号钱币模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此钱成了"民国初年最后的复古钱型".奇也.②民初最后的方孔浇铸钱是"洪宪通宝"(1915~1916年),与此同期还有"福建"、"闽省""二文"方孔钱,皆采用浇铸法,但"民国通宝"却是机器制造.一珍也.  相似文献   

15.
篆书开元通宝钱为五代南唐中主元宗李璟时铸.陶岳<货泉录>中记有:"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但见铜钱,其钱如图.钱径25.0毫米,钱穿7毫米,钱厚1.0毫米,钱重3.5克.边廓宽阔工整,制作精好.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有文质彬彬之貌.该钱有隶式对钱,始开对钱历史之先河.徐铉在南唐李璟时官至吏部尚书,精小学,工篆隶.由他篆书的开元通宝钱,为南唐所独有.睹物思人,因徐铉而又联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  相似文献   

16.
笔者集有两枚洪武通宝背记值钱,现拓图介绍如下: 图一,洪武通宝背"五钱",直径4.1、穿径0.9、厚0.4厘米,重24克;图二,洪武通宝背"三钱",直径3.2、穿径0.7、厚0.19厘米,重11克.上述两枚记值钱皆为红铜质,钱体厚重,包浆自然.钱文为真书顺读,字体粗壮工整,字迹清秀遒劲,笔划清晰,字口深峻,品相极佳.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存世的"康熙通宝"中,有一类"熙"字左侧少一竖的康熙钱,人们俗称罗汉.这类钱一般铜质较好,色泽金黄,常见品均为户部宝泉局所出.余十五年前在四川成都得一品罗汉钱,钱面文字和常见品相类,而背面穿左右却有满汉文"台"字.  相似文献   

18.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爱不释手,把玩不已.是钱径24毫米,穿边长7毫米,厚约1毫米,黑漆古兼绿锈.在<简明古钱辞典>中只有一宣和通宝小平背"陕"拓片,且与拙藏不符.是钱后来在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中才对号入了座,应是枚稀罕的徽宗御书背"陕"异书钱,评定为二级,足见其珍.  相似文献   

19.
清康熙通宝背满文局名,素来仅有"宝泉"、"宝源"两局,此外私铸轻劣钱见有"宝浙"、"宝昌"等局,余均未见有其他省局所铸满文局名康熙通宝.1998年7月,高陵钱币博物馆在整理清钱时,发现一枚"宝直局"官铸满文康熙通宝钱,甚觉奇特,其径23mm,穿径5.2mm,厚1.5mm,重3.5克;面文"康熙通宝"四字特大,字字相连,几乎满布轮廓之间,背文"宝直"两满文均超出穿径上下,与面文对应协调.  相似文献   

20.
我收藏一枚崇宁通宝铜钱.此钱生坑红斑绿锈,脱锈部位地张为黑色.地张平整,无流铜,无错范,穿口光洁,字口深峻,无粘连,外郭、穿郭面背均似有清过根的迹象,像刀切的一样精整,宁字"心"字远点,与崇宁通宝铁钱同式.根据以上特征,是钱应为铁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