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如何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放宽土地供应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这一点已形成社会共识.但减少土地供应也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对此,我们提出稳定土地供应.首先,是基于快速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而言的,"稳定"意味着供需之间仍会存在一定差距,这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快速转变;其次,是就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而言的,包括新增用地和存量调整两部分,新增用地不能满足合理需求的缺口部分,通过内涵挖潜、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来弥补;第三,是就长期和总体而言的,不同阶段、不同地方发展情况有差异,土地供应也应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为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熵值法测度城市发展质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土地供给与城市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无论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还是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工业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住宅用地占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均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即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在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均存在一个动态的最优值或者最优比例。研究结论:建设用地供应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动态调整的,需要根据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发展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优的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瓶颈作用日益凸显,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讨土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C-D函数,对其2004-2011年的建设用地贡献率进行测算,并用ArcGIS 10.0进行聚类,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4.05%~55.47%,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区域差异主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关;2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3今后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创新型和资本、资源集约型道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需求等于社会供应,以均衡价格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经济社会运行理想模式,而现实中的经济社会以非均衡为常态,供求非均衡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供求非均衡包括为总量非均衡和结构非均衡两个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受到土地供应总量的限制,土地供求总量失衡;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多样化,经济泡沫、土地投机等非实质性用地需求的存在,以及以出让、转让、企业兼并为主的多渠道土地供应模式,形成供求结构性失衡。从影响供求关系非均衡发展的程度上看,供求两…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以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供应计划编制的建议。包括:定量评价分析以往供应计划实施情况、明确审核国有建设用地需求的原则、理顺供应计划与其他规划计划的关系、进一步突出住房供地计划的地位;同时提出了供应计划实施的建议,包括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适当提高计划调整的门槛,加强土地供应计划执行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中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家(地区)层面研究城镇化集约用地,不同于单个城市,更不同于单宗土地的集约利用,其影响因素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城镇化集约用地,是在一定的城镇化目标下,以每个城市的集约用地为基础,并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建设用地资源,实现社会综合收益和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城镇化战略、城市(镇)的具体规划和国家土地制度三个根本方面。我国应借鉴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重视不均衡发展规律的应用,在提高城镇总体发展效率的基础上,为推进城镇化集约用地创造基本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是极其重要的资源.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本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总量很大.如何增加土地供应,提供发展空间,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调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双轨制,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土地资源价值没有真正显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系统剖析了已出台的国家及各省主体功能规划,分析了现有土地政策内涵及存在的政策碎片化、体系结构针对性不强等特征。结合重庆实例提出政策建议:(1)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合理控制基础设施用地和重工业用地等;(2)对重点开发区域(Ⅰ类区域)要强化用途监管,改变旧有依赖土地招商引资等;(3)对重点开发区域(Ⅱ类区域)重点处理好农业发展、生态和其他非农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用地之间的潜在矛盾;(4)对限制开发区域重点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实施人口迁移政策,保障农产品等持续稳定供给能力;(5)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加大政策性移民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在转型发展和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资源、人口、环境的"紧约束",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迫切。为有效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上海转型发展,2014年初,上海市确立了"总量锁定、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核心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公权力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开发许可权的配置和管理。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区域、各行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表现为"刚需"特征,在国家逐年收紧各省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额度的背景下,土地开发权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将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今后的10年、20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建设方式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严重浪费建筑空间和土地资源,侵占优质耕地,危及生态安全等。要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须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建造发展模式。一是发展"人车分流、交通优先、绿色运行"节地型城市建设方式;二是发展"立体城"城市建造模式和用地方式;三是发展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则是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就是将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视野,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对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措施,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面对城镇化发展中的用地"两难",根本出路是节约集约,根本措施是改革创新.用地潜力的挖掘,往往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此就取决于改革创新的力度. 近年来,一些地方尝试通过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在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拓宽建设用地新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破解用地"两难"提供了重要启示,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相信,未来的城镇化能够获得稳定的土地供应.同时,这些创新也充分表明,一场影响深远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在孕育.围绕推进城镇化,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中心,系统提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研究青海省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关系。[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青海省城镇化水平; 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量变化率与城市化速率进行耦合分析,分析重点区域及典型城镇其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协调度。[结果](1)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发展最好,城镇化水平最高; (2)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的差别化土地政策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东西部城市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需尽快完善未利用地开发激励机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结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青海省应在分析政策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意味着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大城市群将是城镇化格局的发展方向,未来土地利用和城镇布局也将更为集约和紧凑。因此,在城镇化转型提质的新阶段,提供"增量"资源的土地一级市场的作用将逐渐减弱,而"存量"优化调整的土地二级市场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从土地供应数量上看,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13年~2016年,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考察建设用地管控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为完善高质量发展下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机前沿模型、综合绩效评价、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管控绩效由0.432上升到0.529,经济技术效率从0.368提高到0.529,二者时序上显著正相关;(2)建设用地管控绩效与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明显,该时期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均值0.532,总体优于中部地区(0.508)和西部地区(0.480);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达0.578,优于中部地区(0.537)和西部地区(0.457),二者空间上高度正相关;(3)综合考虑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投资水平、科教投入等因素计量分析显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总体上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土地供应管理在各类地区均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土地利用管理对东部、中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以耕地补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安全管理、西部地区的土地秩序管理与地区技术效率表现为负向关系。研究结论:(1)日益完善的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做出重要影响;(2)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的考量应主要基于国家发展安全而非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3)新时期应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继续通过土地供应和利用管理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同时统筹地区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责任,筑牢可持续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土地供应逐渐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用地需要,我国通过一系列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入市,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有利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市场供求紧张的现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保护农业发展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总结适宜我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路径,并提出推进黑龙江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2007—2014年,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累计供应第二产业用地分别占比32.76%、57.81%和9.43%,第三产业用地分别占比44.22%、44.25%和11.52%;金融业的新增供地效益最高,工业的新增供地效益较低。安徽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一致,但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对安徽省不同区域分行业土地供应建议:皖北可增加工业用地供应,适当增加住宿餐饮业用地供应,调整房地产内部供应结构;皖中需减少工业用地供应,适当增加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用地供应;皖南应增加建筑房地产业用地供应,提高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已供土地利用水平,减少金融业用地供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探讨土地宏观调控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调控的方向。研究方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中的路径选择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质量;(2)当前城镇化中存在着土地利用不节约等问题;(3)新型城镇化目标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4)人多地少的土地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宏观调控重点包括:(1)完善土地规划的调控机制;(2)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4)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5)土地调控应有保有压,在保护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调控重点要转到对城市存量用地的高效利用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