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研究目的: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对于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流转率与家庭非农就业率正相关,农户家庭非农就业率提高1%,农村土地流转率将提高16.26%。研究结论:依据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农地流转的内在关系,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非农就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恒  郭翔宇 《农村经济》2024,(2):125-134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在不同情境下全程托管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探求全程托管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相比于农户自我经营,全程托管通过改变农户两部门劳动时间配置、家庭劳动力就业身份、畅通女性劳动力流动、稳定非农就业等,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进而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有效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全程托管增加非农部门劳动配置、减少农业部门劳动配置的效果稍弱于土地转出,但以土地转出为对照时,全程托管所增加的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大于减少的非农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使得相比于土地转出,全程托管同样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等方面,全程托管对土地流转可以进行初步替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程托管形式的引导推广、做好托管“挤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适当延长服务链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从外出务工人员转移行为的角度研究其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劳动力转移距离和转移时间影响土地流转的意愿,在县内务工的人员不愿意转出土地的意愿更强,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农户对土地流转问题没有考虑过。研究结论:应通过加强农民工培训、建立区域性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河南省2759个农户实地调研数据,提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基本假设,建立Heckman两阶段决策行为模型,考察了各种组织方式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土地流转仍处于自发组织阶段,粮食直补影响土地流转意愿,有些因素长期制约农村土地流转。本文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将伴随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因此,应该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选择;同时,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速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安徽省蚌埠市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土地转出的影响,分析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效用。[方法]文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调研地区的具体环境因素,提出研究假设,选取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土地资源禀赋等变量,构建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因素及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的效用。[结果]直接影响农户土地转出的因素包括非农就业、非农收入、农民离乡进城务工条件和土地资源禀赋等,农民获得的土地流转补贴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对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起不到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因此,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必须把土地流转补贴等财政扶持资金转移到基本生产设施的建设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转入积极性;通过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增加非农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等措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增强农民转出土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非农就业、保险选择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分析非农就业情景下农民参与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探索促进土地流转的改革对策。研究方法:Logit模型。研究结果:农户从事非农工作、非农就业工资高、就业时间长、就业于大城市均能推动土地流转;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会显著提升土地流转的概率,但该提升作用并不受非农就业的影响而改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利于土地流转,但非农就业下参加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会促进土地流转。从区域差别上来看,非农就业下,只有东部、中部农户户主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显著。研究结论:要统筹新农合制度和农地流转政策的目标,不能盲目推进土地流转;要为农民兼业化和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东中西部的非农就业农户制定不同保险措施,提供农户兼业化或者农民工适合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不断加深背景下,非农就业活动改变了农户家庭与农地之间的依附关系,研究非农就业活动对农户农地价值预期的影响,既有助于理解农地价值形成机理,又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农户层面的微观数据,以耕地作为农地的代表,采用OLS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农地价值预期的影响。结果 非农就业并未降低农户对农地的依赖、减少耕地要素投入,相反非农就业增强了土地替代要素的投入、激发了农户农转非的资本积累需求,从而导致农户提高了农地的价值预期。结论 (1)我国农户的非农就业转移并未完成,亟需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2)农地依旧是农户生存的重要保证,需积极支撑或培育专业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智能化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弥补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非农流转规模,具体表现就是农民工即在城市中工作,又在农忙时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地点的关系来探讨农民工转移土地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一代农民工与二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是否转移土地基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人力资本越高的农民工,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二代农民工其留有土地的概率要低于一代农民工,并且随着收入提高,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此外,进城务工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农民工土地流转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 2018),利用有调节效应的Logit模型和两阶段Ⅳ-Probit模型探究二者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就业不稳定性能够抑制土地转出;(2)社会保障越完善能够促进土地转出;(3)社会保障在就业不稳定性对土地转出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社会保障能弱化就业不稳定的负面作用;(4)就业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对土地转出的影响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和风险偏好差异。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破解资本对劳动力“掐尖”式剥削的现实问题,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自身实现稳定就业的能力,此外还需要重视土地流转合同的作用,降低土地转出的损失预期。  相似文献   

11.
土地成建制流转既带来经济效益,也带来社会效益,但是土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稳、产业带动牵引作用不强等因素影响了土地成建制流转的进程。以郴州为例,针对该市土地成建制流转中:山地多、耕地少;租赁多、转让和入股少;短期流转多、长期流转少;自然人多、法人少等现状,提出在坚守土地底线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宣传,实施产业带动、发展合作社、完善社会保障,加速推动农村土地成建制流转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耕地流转》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刘平辉、常青青合著。该书共7个章节,作者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理论模型与就业影响因素。同时还对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模式及我国农民工非农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将临川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耕地流转作为案例,分析了我国就业人口的流动趋势,并据此提出四项对策建议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顺利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13.
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此次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非农就业选择越有抑制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村的土地资源约束推动了非农就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强化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加强县域非农经济的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提出惠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能否促进农户增收,是评价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厘清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政策实施层面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在理论剖析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通过资本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要素配置影响农户收入的基础上,采用课题组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北和浙江五省跟踪调研获得的9期非平衡面板2202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检验了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林业收入、非农收入和家庭总收入均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进一步发现,林权抵押贷款可得性会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来增加农户的各项收入,即劳动力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被证实。然而,林地资本投入的中介效应未被证实,可能因为林业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导致近几年的资本投入尚未对林地产出和收益产生影响;同时林地流转的中介效应也未被证实,原因可能是调研地区农户流出林地较少,导致林地流转市场供需不平衡。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放松对林权抵押贷款用途的限制,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提供资金并促进增收;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包括林权在内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服务系统,促进林地流转市场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户兼业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户兼业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非农技能培训、年龄、性别等对农户兼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有非农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长,而农业劳动时间越短;年龄越大,非农就业时间越短,农业劳动时间越长;与女性劳动力相比,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时间长,农业劳动时间短。最后,本文就减少异地兼业和兼业Ⅱ型、提高专业户比重、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改善中年农民工就业等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全  李平 《农村经济》2002,(12):43-44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 ,农村土地经营权放到了户 ,农民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农业社会化分工逐步细化 ,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择业机会。因此 ,农村劳动力外出逐年增长 ,农村土地在农户之间、农户与业主之间流转成为必然 ,给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管理任务。通过对广安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转机制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有利于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17.
汪菁 《农业经济》2023,(3):89-92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目标下推动农地流转存在诸多障碍,如农户经济利益保障不足、非农劳动力社保缺失、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等。本文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农地流转滞后现象特点,探讨如何在保障农户农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基于农户自愿原则提高农地流转效果,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以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土地转出的正向影响和对土地转入的负向影响均显著。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抑制户主非农就业来抑制家庭转出土地,促进家庭转入土地。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出之间的间接作用是遮掩效应,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入之间的间接作用也是遮掩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从土地流转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区分为配置效应、兼业效应、投资效应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户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增加了雇佣劳动和机械对自家劳动投入的替代,但没有明显提高总土地投入水平,影响土地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经济收益而不是投资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但要释放劳动力转移的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效应并将非农就业带来的投资能力转变为现实投资,必须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配合农产品市场化、农业新技术供给等发展农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建立Probit模型,从农户个人特征及家庭状况、农地资源禀赋及耕作条件、农地流转的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对农地流转的转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收入来源、身体健康程素质、劳动力总人口数对农地转入的影响因素最大,而土地的细碎化程度以及对农地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具有显著影响。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得到启示:扩大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来组织规范流转行为;最后要加强对农民的保障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