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首先介绍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说明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引出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宏观区域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也考虑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加准确。然后运用Nazara和Hewings推演的区域增长分解公式,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仅衡量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清晰展示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行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状况。最后按照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产业分成3类,对不同类别产业未来发展分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运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湖北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湖北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客观分析湖北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说明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引出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宏观区域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也考虑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加准确。然后运用Nazara和Hewings推演的区域增长分解公式,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仅衡量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清晰展示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行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状况。最后按照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产业分成3类,对不同类别产业未来发展分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旻  张桂君 《经济师》2009,(11):48-49
三峡库区对于重庆市重要而特殊,搞好库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库区的产业结构不具备速度优势,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缺少优势及发展速度,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库区应该在提高并巩固竞争力的同时,调整其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上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比研究了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两地的产业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要比整个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好;另一方面,重庆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负变为正,表明重庆的竞争力渐渐有了优势,而成都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正变为负,表明成都的竞争力正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珠三角2004-2008年的30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着重从行业特征、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进一步对其优劣势行业进行分析,为其日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差异的扩大对湖南省经济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两方面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选行分析说明,发现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业化程度增加,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长沙在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因此,各市应走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加大工业化步伐,以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优势和比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及差异性。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最大。东北地区第二产业亟待调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一、二产业发展比较好,但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实证研究结果为我国经济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调整及产业转移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是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全国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了制造业内部问题所在,以探讨河南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并结合实际为河南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SSM法的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结果,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测算苏北地区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及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产业结构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基于地平线图分析法,描绘出中日1985、1995和2005年的地平线图,从图形可以得出:中日两国的第一产业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例在上升。但总体上看,中国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而日本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接近70%。日本的自给率在不断下降,而中国的自给率有所上升。日本自给率较高的产业是中国自给率较低的产业,而中国自给率较高的产业是日本自给率较低的产业,中日两国经济存在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霞 《经济与管理》2006,20(8):17-19
目前,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提高自己的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对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国际竞争力的内容和概念,主要从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及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衡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苏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苏南地区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下工夫。本文对苏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苏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苏南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兰  王珏  付强 《财经科学》2010,(5):101-109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尽管比过去趋于合理化和协调化,但如果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比较,产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并直接影响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此提出了调整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寡占型市场结构最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人们把这种市场结构称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本文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合理产业组织结构作用于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增长极”,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基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结合新时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新趋势,提出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生态化和国际化方面构建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信息熵理论和TOPSIS法提出用相对熵距离法对比研究中部五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解决了现有“标准结构”和评价方法不足等问题。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较低,结构不协调,内部差异明显,呈二级梯度分布;由于其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导致就业结构和产业生态化水平也较低;但在工业产值结构和人力资源质量上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新疆工业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对1995年~2002年~2009年乌鲁木齐工业结构变动和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期间乌鲁木齐的工业结构变动比较大,整体结构优化,但工业竞争力变化不大,需要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扶持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以带动新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是积极开发生产力要素,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才能使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最后就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确立问题,发展速度调整问题及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中国10个重要海岛县2000~2011年的三次产业及GDP数据,利用"三轴图"与三次产业结构重心轨迹法分析海岛县近12年来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运用SSM(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对海岛县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山、玉环、舟山表现出国民经济工业化由第一产业占统治地位发展到第二产业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而长岛、长海、岱山、洞头、南澳、平潭、嵊泗则表现出第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超过第二产业先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海岛县的三次产业在竞争力、发展水平和今后预期成长性上有很大区别。综合分析结果,将我国10个海岛县分为四个经济类型,并据此,给出未来海岛县产业结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