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并从发展的视角界定了现代化的内涵。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认真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并一一予以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历史背景、动力及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也是当时美国“冷战”的产物。现代化理论宣传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主张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所以曾遭致环境保护主义和许多“左”的理论批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此理论无法使国家持续发展。所以,经过二三十年热潮后,各种现代化理论均已走上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持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现代化的测度和衡量方面,应以国家为单位。到2050年之前,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只是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用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人类发展指标体系,完全可以确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化的起源:从“modern”(摩登)说起为了准确地理解现代化,有必要从“现代”说起。“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是个动态名词,意为tomake modern,即“使成为现代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现代”,有时音译为“摩登”。它除了“时新”、“新潮”之意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并不是指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当代,是contemporary,或者  相似文献   

4.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指导的分歧与争论: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二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最近又出现一种“二元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起同为指导,我认为,“二元论”实质上仍是“一元论”。表面看,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相似文献   

7.
张跃国 《开放时代》2023,(2):13-28+5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实、实践、状态具有不同的概念属性。对其生成逻辑、理论特点、历史地位和未来走向,需要从四个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第一,它与新时代相适应、相对应,把握和体现的是新时代的主题和精神;第二,它是经由“术语的革命”所达致的革命性重构,具有原创性、主体性、时代性,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第三,它闪耀着中国“集义”思想的文明光辉,体现出“集义”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内容;第四,它蕴含着深厚的实践生命力,同时也存在着变和不变的内在张力,因而既有内生成长性,也表现出自我否定性。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将会迈向“更高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必然会融入新的理论“合题”而归于消灭。  相似文献   

8.
昆明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信息化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具有特殊的意义。昆明作为我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努力建设“数字城市”,不仅是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建设“数字城市”是昆明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目前尚没有…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流派的融合:可能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然面临“实践-经验-理论”的学科演进路径,而管理理论的发展仍旧没有能够走出“实践-经验”混同的管理理论“丛林”时代。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理论研究中实践和理论混为一谈是管理学陷入“丛林”状态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一“丛林”状态的路径即在于对公理化方法的引入,使现代管理学中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实现分工,让现代管理学走向综合,从而走出不断的“重新制造轮子”的丛林状态。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重要依据。它的理论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与中国工业化实践结合的客观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答案是: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不是生产总值崇拜,它具有的多面性,决定了现代化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它要求坚强的政治核心领导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它要求驾驭和利用资本;中国和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农业社会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现代化三大总目标,并深入研究了三者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农业社会现代化目标是根本、农业生态现代化目标是保障、农业经济现代化目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现代化与广州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烈  李丹燕 《经济地理》2004,24(1):134-138
生态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源于对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对传统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变革。文章分析和探讨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及生态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广州为例,分析其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并提出实现广州市生态现代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是西方现代性理想破灭之后,兴起的一种反理性诉求,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对中国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因为它重新阐释了人的主体性;使理性更加开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中,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社会主义其根本点是:必须是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而实际上的社会主义却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前现代社会。由此决定,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是新的形势下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性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要素投入、政策推动、市场机制、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并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与挑战,提出增加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改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落实并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理顺城乡要素市场平等交换,消除违背公平的不合理因素,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是一个尚未精确界定的触发式概念,留下来很多疑问有待澄清。其中三个疑问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差序”除了包含入与人之间横向的亲疏差别,是否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纵向的等级差别?第二,“差序格局”和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自我中心网络”概念有何异同?第三,中国人的行为是否可用“自我主义”来概括?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原始文本里存在着“名实分离”的矛盾,从而导致了“是否包含等级制”的种种争论;“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的一个核心区别是“圈层性”,将中国入行为概括为“自我主义”会面临很多理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努力的探索高校学生党建的创新路径及有效模式。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组织有效性理论的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实现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外部有效性”与“内部有效性”的“内外统一”,进而将组织有效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建的研究并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已有较长一段时期,但是消费现代化的研究却鲜有研究。消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本文在深入探讨其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消费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现代化区域差异AHP—Fuzzy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系统分析原理,按照全面、可比、层次及可操作原则,建立了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在确定农村现代化的层次结构基础上,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其次运用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法对华东6 省1 市1996 年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最后,阐述农村现代化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扩大的机制和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Advanc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systematically grasping the logical clue of advanc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posi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goals of advanc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odernization path based on advancing people-centered modernization in all respects by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highlighting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standing on Chinese own feet, and adhering to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value concepts for advanc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practical approach,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be advanced in a stable and far-reaching manner, and new glories can be created only by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upholding and enhancing the CPC’s overall leadership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empower and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bility and suc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ctively seiz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to adv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so that a solid inherent impetus and a supporting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aspec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n b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