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优势与轮轴-辐条结构FTA成员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模型分析轮轴-辐条结构FTA成员的利益分配,并通过"贸易侵蚀"这一概念来说明比较优势与轮轴-辐条结构FTA模式中,轮轴国和新老辐条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与真实收入水平的同化和异化。其政策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参与以东盟、新加坡为轴心的FTA网络的利益分配和参与以智利为轴心的FTA网络的利益分配,并提出中国为摆脱所处的不利局面,应尽快与相关国家签署FTA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亚太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的“轴心-辐条”格局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多米诺"效应引致"轴心-辐条"结构的形成过程出发,分析了轴心国家和辐条国家在此过程中的福利变化,并从轴心国家、二级轴心、辐条国家和格局外国家(地区)等视角详细分析了亚太区域内正在形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轴心-辐条"格局,研究了"轴心-辐条"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设计了一条将"轴心-辐条"格局发展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以消除该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此外,该文提出了一套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内"轴心-辐条"格局的完整策略,包括确立轴心国家地位、增进与东盟及其成员的联系、加快与二级轴心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等具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轮轴--辐条"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恬 《亚太经济》2004,(2):36-38,19
本文通过分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以及东亚区域中的“轮轴-辐条”效应,探讨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并得出了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多米诺"效应引致"轴心-辐条"结构的形成过程出发,分析了轴心国家和辐条国家在此过程中的福利变化,并从轴心国家、二级轴心、辐条国家和格局外国家(地区)等视角详细分析了亚太区域内正在形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轴心-辐条"格局,研究了"轴心-辐条"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设计了一条将"轴心-辐条"格局发展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以消除该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此外,该文提出了一套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内"轴心-辐条"格局的完整策略,包括确立轴心国家地位、增进与东盟及其成员的联系、加快与二级轴心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等具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缔结FTA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建设的预选方案。文章利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欧亚经济联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对双边产生的经济贸易效应,并进一步运用偏效应分解法分析各类效应的特征及引致原因。研究发现: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若缔结FTA,那么非关税壁垒削减比关税减让更能显著提高双方的经济福利和实际收入;不同区域在FTA下的行业产出水平会因为贸易创造效应而出现差异化调整;中国行业产出主要受双边关税壁垒影响,而欧亚经济联盟和中亚三国则视具体产业而呈现差异化特征;中亚三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会出现多赢局面。此外,FTA框架下的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及中亚三国之间的经济福利具有较强契合性,且福利提升呈现典型的帕累托改善特征,但中国产能过剩的部门产出将面临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6.
中韩FTA的预期宏观经济效应——基于动态GTAP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巍  魏超 《山东经济》2009,25(5):127-130
首先,通过分析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指出中韩自由贸易区(FTA)是实现未来中日韩FTA乃至整个东亚FTA的突破口.然后,借鉴KIEP(2005)开发的动态CTAP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韩FTA对两国宏观经济的预期影响,指出中韩FTA将对两国GDP、经济福利、贸易条件和进出口总量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日韩FTA的对比分析,指出中韩FTA实现的战略步骤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以来,各国均积极寻求缔结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也在积极推行FTA战略。本文旨在深入评估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缔结的FTA所产生的出口贸易效应。首先,基于联合国贸发委的出口贸易数据和产品分类标准,按照商品技术含量对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扩展的引力模型,就中国签订的FTA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流量和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中国签订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FTA有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而中国签订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的FTA减少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商品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但提高了中国中等技术商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而其中印度经济表现尤为强劲。文章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印度FTA战略的出口促进效应进行了评估,并以此分析新兴经济体FTA战略的贸易促进效应。结果显示:印度的FTA战略使印度的出口增长了50%~60%;共同洲际及共同殖民地因素对印度的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涉及到单个FTA伙伴的出口促进效应时,显著性并不稳定;FTA战略对出口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这一研究结论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缔结FTA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建设的预选方案。文章利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欧亚经济联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对双边产生的经济贸易效应,并进一步运用偏效应分解法分析各类效应的特征及引致原因。研究发现: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若缔结FTA,那么非关税壁垒削减比关税减让更能显著提高双方的经济福利和实际收入;不同区域在FTA下的行业产出水平会因为贸易创造效应而出现差异化调整;中国行业产出主要受双边关税壁垒影响,而欧亚经济联盟和中亚三国则视具体产业而呈现差异化特征;中亚三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会出现"多赢"局面。此外,FTA框架下的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及中亚三国之间的经济福利具有较强契合性,且福利提升呈现典型的帕累托改善特征,但中国产能过剩的部门产出将面临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0.
中韩日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首先回顾中韩日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认识及其政策的转变、以及至今所进行的研究和谈判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国的立场及其政策。其次,从短期静态效应和长期动态效应的角度研究FTA将给各国带来的效应与冲击,指出中韩日FTA的经济效应将更多地体现在促进相互贸易及经济增长等长期的动态效应上。第三,分析推进三国FTA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各国必需进行的战略调整,强调中韩日FTA应该成为促进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并提出中国在这过程中应采取的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三国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考察差异化收入水平和生产率条件下区域贸易协定对FDI流向和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多数情况下,FDI会从区外向区内流动,更多流向区内高收入成员国。(2)当区域自由化程度越高,区内外国家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或区外国家收入水平越高时,有越多的FDI从区外流向区内;当区域自由化程度越高,区内外国家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或区内国家收入水平差异越大时,FDI的区内流量越大。基于此,本文指出: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生产资本,各国都应积极主动加入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发展深度一体化的区域贸易协定;区内落后国家应高度关注成立区域贸易协定后的利益分配,提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改善区内落后国家的生产效应。  相似文献   

13.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实施是否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已有研究忽视了自贸协定本身的自选择性和引力模型的内生性、非线性,这些问题使已有研究的估计出现了偏差。本文利用Abadie和Imbens(2006)匹配估计就不同类型的贸易协定进行了平均处理效应的非参估计,弥补了已有研究中的不足。研究表明,基于引力方程的OLS估计低估了自贸协定的影响;自贸协定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作用最为巨大;自贸协定显著增加了我国与目标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并且其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和22个OECD成员国家和地区之间2002~2006年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作用则不显著;同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这一作用十分有限。本文最后对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APEC成员间建立FTA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使用Probit模型对APEC成员间建立FTA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一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其他国家结成FTA时,从长期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会带来本国经济福利的改善。纯经济因素准确预测了APEC成员间59个已经形成的FTA中的51个和151个尚未结成的FTA中的146个。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额外考察了生产者服务在长期内对于FTA形成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在短期内对于FTA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UK) leaving the European Union (EU). The basic data on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and investmen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suggest that the cost of “Brexit” could be substantial. Trade between the UK and the EU-27 is large and of a similar order of magnitude as transatlantic trade (between the EU and the U.S.).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hopefully free) trade agreement UK-EU-27 is still being negotiated. All available studies concur that a significant disruption of trade links will impose economic costs on both sides. However, the EU-27 would bear only a disproportionally small share of the total cost, not just because it is about five times larger than the UK in economic terms, but also for fundamental reasons such as greater market power of its enterprises. Other studies on different free trade arrangements confirm the general proposition that the smaller party has more to gain from eliminating trade barriers (and more to lose from imposing them). This implies that the EU will have a stronger negotiating 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Using a comparative-sta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 “hub-and-spokes” type of bilateral trade configuration (with Chile being the hub) with those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regional FTA (namely, the FTAA). The model is augmented to account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its effective assimilation among participating economies. In particular, absorptive capacity, governance factor, proximity and socio-institutional congruence conjointly determine an economy’s capacity to capture the technology that is transmitted from the developed spoke United States to other regions. JEL no. D58, F13, O33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various sequential liberalization scenarios in East Asia,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quence” of the liberalization process in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Sequence” matters in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scenarios in the region; (2) Scenario 1 (Korea-China FTA → Korea-Japan FTA → China-Japan FTA) is the sequence maximizing Korea's economic gains, whereas Scenario 3 (Korea-China-Japan FTA) is the one most preferred economically by China and Japan; (3) Korea's FTA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US) and European Union (EU) can be evaluated as a preemptive strategic move, causing changes in FTA preferences of Korea and Japan; (4) the prediction of Bond and Baldwin (adjustment cost and juggernaut effect) and that of Evenett et al. (trade diversion effect) are supported by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at Korea's (China's) expected gains from northeast Asian FTA sequences increase (decrease) after Korea's FTAs with the US and EU are made; (5) prediction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theories (power consider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upon the sequential FTA formations in East Asi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above.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集聚与平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为了实证考察中国自由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一体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方法:应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研究自由贸易区的产业集聚进程和结果,并通过倍差法验证相关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小国先发模式的"CAFTA"改变了"核心-边缘"传统模式负效应,使区域内产业发展趋于平衡,"CAFTA"组建模式加速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研究结论:通过自由竞争机制和成员国政策协调机制减少冲突、避免产业畸形,从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