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一本泛黄的老股金证、一个给自己找"麻烦"的陈会计,让我们读懂了爱岗敬业的真实意义伴随着卷帘门的落地,小柜员忙碌的一天又圆满落下帷幕了。站起来伸个懒腰,想着整理完传票等相关资料就可以顺利下班了,心里美滋滋的。不料,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很不情愿地抬头看了看,一位大叔正使劲敲着门。隔着玻璃门虽听不清他在讲什么,但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手上拿了个泛黄的小本本。小柜员心里咯噔一下:又是根本看不懂的老股金呀!他心里默默地抱怨了一  相似文献   

2.
晚餐     
老耿头在乡信用社干业务员已近四十个年头了,是社里“老资格”,也是公认的“老积极”。他整天忙于储蓄、收贷,经常是一早出门,摸黑才回家。回家后饭前他总习惯喝上几盅酒,一天的疲劳随之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3.
老处     
叫他老处,其实他并不姓处。因为他在乡里干科级一职十多年了,去年按规定享受副处级待遇,于是人们便叫他"老处"了。老处说他很幸运,连小学没毕业就弄了个副处级待遇,在西海固的这深山穷沟里,也够个"高干"了。老处是"文革"中招的工。别看他个子不高,两道眉毛浓得憨憨实实,但是,转干前,他就发现了"门道"。那年头,想要有个工作,或者想升迁什么的,一是靠"语录",再就是"知识"。在这偏远之地,当时能写会算的非常缺,即使小学三年级,也会被公认是大学问了,不是当记工员,就是作会计。老处当时是大队会计。时间不长,又调到公社当会计。他总是起早贪黑,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帮助许多生产队建帐整帐,培训财会人员。他口袋里经常装着本语录,有空就学上一段。这样的典型,公社  相似文献   

4.
“别看老陈一把算盘一支笔,一副花镜一本帐,他挑着俺村这副担子坎坎坷坷地走了几十年,没出过半点差错。有他这面镜子照着,乡亲们眼里清楚、心里亮堂,对干部也放心。”这是村民对老会计陈守香的评价。 陈守香今年60岁,是安徽省涡阳县花沟乡陈庄村的村会计。从16岁开始就在村里抱帐本的陈守香,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辛辛苦苦在乡间那条泥泞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44个年头。几多风雨,几度春秋,历尽沧桑的陈会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礼物     
老会计要办移交手续了。前几天,乡政府考虑到老会计已是60多岁的人了,加上这几年身体状况也不太好,经研究,决定让我来接替老会计的工作。 几天来,老会计手把手地教我这个以前从未干过会计工作的徒弟,他一会儿给我讲如何建账,一会儿讲如何平账,查找错账,我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记录。我望着他慈祥而又严肃的面孔,看得出来,他多想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因为我知道,下午的欢送会以后,他将离开这个岗位了。 欢送会开得很热闹,临近结束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件毛衣递到了老会计面前,他激动地接过毛衣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也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  相似文献   

6.
社员盼温饱 爷爷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村会计,到1978年为止干了近20年,一支老英雄钢笔、一架算盘、一把尺子和几本账陪伴了他大半生。那时一切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实行工分制,社员按“人七劳三”的方式从生产队分配所得。  相似文献   

7.
黎会计就要下岗了 ,这几天他寝食不安 ,也很纳闷 :我老黎都年近花甲了 ,用我那不曾换过的算盘为农村集体算进算出了几十年 ,现在却要和它分手了。黎会计十六岁时被村里的老会计看中 ,当上了“小黎会计”。那阵子 ,高兴劲“呛”得他几天没合眼皮 ,他梦想着有一天坐上老会计的位置 ,挑起村里的大梁。他遵听老会计的教诲 ,没日没夜地练算盘、盘凭证、学账务。出乎老会计所料 ,不到半年 ,小黎就能三下五除二地把村里的账做得像模像样了。老会计感到很欣慰 :“我年纪大了 ,这村里的算盘往后就交给你了!”小黎如愿地拿到了村里的算盘 ,当上了村会…  相似文献   

8.
从事会计辅导工作39个春秋的蔡树 ,1999年5月光荣退休了。离岗那天他双手捧出一本离岗礼物———江苏省建湖县冈东镇历年各村集体经济收支资料记录 ,它完整地记载着冈东镇自1980年建站以来历年经济收支和各项统计分配情况。望着这位老会计用心血编成的这本资料 ,同事们都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蔡树自1954年就从事会计工作 ,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足迹遍及全镇各村的每个角落 ,由于长年奔波劳累 ,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 ,但从不把个人身体健康放在心上 ,腰酸背痛就吃点消炎药 ,但仍然奋战在财务工作的第一线 ,为了加强村级经济管理…  相似文献   

9.
这辈子读了十几年的书 ,听了无数堂课。可有一堂课 ,让我终身难忘。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 ,我有幸参加了绵阳地区粮食局在江油县彰明场举办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是各市县粮站站长、县局股长 ,给我们上财会课的是地区粮食局财会科一位老科长 ,我只知道他姓龙 ,给我的印象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瘦老头。   培训班在彰明粮站内 ,教室由几间旧平房改造而成 ,教室和食堂紧挨着。那是个寒冷的冬天 ,我们几十号学员吃过早饭正从食堂走出来 ,看见龙科长拿着碗筷往食堂里走。在食堂门口 ,龙科长盯着大门旁边放着的一只潲水桶 ,停下脚步 ,顺手从桶中把…  相似文献   

10.
在大巴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山坳里。   在那个“卫星”越放越多 ,越放越高,越造越大的年代 ,我叔从“大炼钢铁”战场解甲归了田。他本想不下“火线” ,但一根黑不溜秋的“黑棒棰”偏偏砸在腿上 ,于是他只好一跛一拐拖着伤腿回村当了作业组长。我二叔是党员 ,是村里的民兵连长 ,有一股“党指向哪里 ,就冲向哪里”的拼劲。   公社召开四级扩干会 ,二叔一拐一跛走二十里山路去参加。天黑了 ,二叔回来了。在一群妇女和老弱病残群众会上传达会议精神。“公社说了 ,现在是超英赶美的时代 ,要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苦战三个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爸爸是一位农村老会计,那架老算盘已陪他走过风风雨雨31年。如今,爸爸已从会计岗位退了下来,可他还是舍不得扔掉那个破旧不堪的老算盘,还把它当宝贝似地挂在墙上。对此,我颇为不解。记得前些年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南方人,他沿街叫卖计算器。我叫住了他,一打听,一个小型电子计算器才5元钱。我就动员爸爸:“你的老算盘也该退休了,再说如今什么时代了你还用老算盘!买个小型电子计算器又快又方便!”那南方人也随声附和。爸爸瞪了我一眼,“小孩子家,懂什么!会计扔掉算盘那还叫啥会计,再说我这老算盘也挺管用的。”我暗暗笑爸爸老脑筋。…  相似文献   

12.
任县做新型焊割气生意的私营企业李老板,一个月前满面愁容地走进研究所,一个月后踌躇满志地走出了研究所,我们的合作告一段落。他走进来的时候,生意滑坡到极点,用他的话说:“我都不想做了!”——这不奇怪,小老板们白扔几万块钱,再花上几万块钱弄个新项目是常有的事。我们调查  相似文献   

13.
正老四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江苏溧阳市上黄镇水产养殖户,另一个是江苏溧阳市上黄镇水产品市场的经营户。几年前的一天,四哥他在蟹塘上巡察,不经意间发现几只鬼鬼祟祟的"老头蟹",贼头贼脑地扒拉着水草,稍一动静,便扑通下水,潜入池底不见踪影。  相似文献   

14.
汪道涵老市长离开我们已近一年,他的音容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跨越时空的战略智慧,正使上海这座城市旧貌换新颜。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将继承他的遗愿,在不同的岗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统一继续奉献绵薄之力。由于工作岗位关系,我有幸受汪市长教诲长达25年。悠悠岁月,沧桑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南江县长赤区粮站有这样一位老粮工,他就是在粮办工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8个春秋,被全站职工称为“粮办工业拓荒牛”的工业股长张才帮。1998年,对老张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粮站对工业股实行总承包,历史第一次将全股几十号人全部推向市场。作为承包人的他,...  相似文献   

16.
家住山东省济南市郊区的农民老郭,是我一个朋友的舅舅,老郭当菜商已有10多年,我们几年前就认识,当时他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老伴有病需要有人时刻照顾,所以他不能像别的村民一样外出打工,全家就靠几亩地维持生活。每到农闲时,老郭就骑着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一碗糙米粥     
<正>回到农村老宅,沿着曾经涂抹过的足迹,寻觅过去曾经破碎的记忆。在裂痕斑斑的仓房前,我驻足停留。老仓房是我们家的骄傲,它孕育了我们的顽皮,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目睹了我们"起飞"前的心酸和痛楚。我抚摸着老仓房斑驳陆离的墙皮,静静地听他诉说一碗糙米粥背后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温饱问题始终困扰着父母。当时家里有个当教师的远房姨姨,每到口粮青黄不接的时候,母  相似文献   

18.
村会计刘叔     
他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人生的62个春秋。无情的岁月,在他消瘦的脸上刻出深深的皱纹,他就是我们村的老会计———刘叔。提起刘叔,村里的人无人不知,没人不晓。在村民的印象中,刘叔是一位和蔼可亲,任劳任怨的好会计。从我记事时起,刘叔就是我们村的会计。他在会计岗位上一干就是39年。他工作认真负责,所记账目清清楚楚,从不贪占、挪用集体一分钱,2000年,刘叔的女儿考上大学,急需一笔钱用作学费,刘叔为此事特别着急,这么多的钱去哪借呀?有的朋友说:“你的工资都存在村里,先借点应急用吧。”刘叔听后直摇头,连说:…  相似文献   

19.
万兴镇有个万兴村,万兴村里有个万老汉。别看老汉今年七十有余,可从打建国初期合作社至今五十多年,从没离开过他的老本行——村会计。几十年来因为他管的账目一清二楚,大家放心,人称“铁算盘”。同时大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倔头”。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个故事在我们这里已经延续有好些年了吧,记不清一年之中会有几次,也记不得具体是春夏还是秋冬,反正每当你觉得他老人家差不多该出现的时候,他就会翩翩而来。本想去商业银行而错走进我们农发行营业室的人之中,他绝对算是最另类的一个。这位两鬓斑白的风烛老人,头上戴着一顶圆帽,上身穿着老旧但还算周整的中山装,腰里扎着武装带,手里拄着一根麻绳捆扎的雨伞架子。他年轻时候大约有一米八零左右身量,现在岁月压弯了他的腰,也在他的脸上刻满了年轮,他已经无法保持健康人的体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