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中秋 《中国经贸》2011,(24):132-13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公民意识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青年发展本质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具有公民意识的新青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一要"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一体,构建特色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二要"政治参与、法制教育"并行,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实践机制;三要"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互补,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全方位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3.
张磊 《理论观察》2012,(6):49-51
公民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更是影响政府决策和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如官本位、臣民意识等思想,虽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但就目前公民参与的现状来看,中国公民参与存在着参与冷漠化和非制度化参与等问题,这需要构建和塑造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来改善民众参与,特别是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期推动公民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侯建江 《走向世界》2013,(5X):132-132
<正>著作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将要承担赔礼道歉、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近年来,摄影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摄影作品中被拍摄人物的肖像权问题。数年前,摄影师张旭龙和模特汤加丽之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要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对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无序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保护公民知情权、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养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意识是公民学习能力的体现,在信息时代,公民的图书馆意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公民普遍的图书馆意识淡薄,固然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要提升公民的图书馆意识必须从国家立法、图书馆工作人员、广大公民三方协力,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淡薄和交通安全意识差与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这一矛盾,造成了道路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及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确保良好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文章从立法的宗旨、宣传教育的广泛性特点及保障公民的生命权等六方面阐明了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高校要促进民主化的教育与管理,孕育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整合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国民的广泛认同,奠定了国民素质的文化基础,也标志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素质特质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素质本位,把国民素质定位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提高国民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之高前所未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普遍提高,主体意识表现出开放与进取、自立与竞争、民主与法治的特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民素质发展态势表明了它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素质,必须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共秩序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探讨如何加强公民的公共秩序意识:扩大公民的民主参与;强化社会公德建设;加强法律制度规范;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公共资源供应;公民个人要做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率。  相似文献   

12.
王新 《中国经贸》2010,(24):131-132
建设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强大而稳定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主动性,而这首先要提高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当前在我国提高公民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社会之地位与发展态势,提出了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要培育公民意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发展市场经济,寻求国家社会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4.
李超 《理论观察》2013,(11):30-31
公民对政府的了解与认知和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公民权利意识、参政意识不断觉醒,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公民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政府原在合理范围内的某些不当行为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被放大、被激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信任危机.如何应对挑战重建政府信任?首先应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内在力量,运用文化手段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进行政府信任重建;再次,还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政府信任重建的有序进行,架起公民与政府之间信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政治自由是自由在人的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政治自由本身无法靠其自身来实现,其最终实现离不开体现人类理性的法律的良性运行——法治,二者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理应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去保障,使政治自由成为法治社会的核心。要注意立法的合理性,法律必须代表民众的利益;要严格执行法律,真正体现法律之上的原则;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修养。  相似文献   

16.
公民属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多元化主体之一,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国环境治理共享共治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意识,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约束自身行为,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环境治理过程中公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培育提升的方法和对策,旨在为促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杨冬梅 《魅力中国》2011,(11):158-159
思想政治教育集品德教化、精神培养和意识提高于一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专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设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却惨遭信任危机,备受偏见。在此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确立国民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端正和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强化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强化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公民关于法律规定的公民在国家的地位、性质、作用以及权利义务等思想观念的总和。一个国家公民意识的强弱,反映这个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的爱国意识等。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谈一谈强化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是广大公民现有法律意识诸方面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呈畸形发展态势,即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结构中,法律认知、义务意识、守法意识,实体法意识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法律情感、法律理念、法律意志、权利意识、用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则严重滞后甚至缺失.公民这样的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实和潜在的思想羁绊.因此,亟需要促进广大公民法律意识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公共伦理具有公开性、相互性、规则制约性、场合偶然性等特征,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主意识、价值判断、公共良知、道德评价预期等。公民公共伦理行为准则导向一是现代公民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参与意识和能力;二是确立新的自然价值观,追求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共生共融为目标的双向互利模式;三是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