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密问题”自德国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提出,已争论了二三百年,至今尚无定论,但如果把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结合起来考虑,把他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看作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探讨的话,“斯密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本文对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斯密问题”的源起及存在的意义,指出其对我国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制度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提出“道德人”和“经济人”两个概念,揭示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方面,引发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妥善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最终达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是中国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名人广受追捧,但未必真能获得理解。而名垂史册、受到跨时代崇奉的人,更易因被神化而成为误解的寄主。亚当·斯密就是这样一个被误解包围的“神”。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但后者的名声远远超出了前者。而且,后人对斯密的误解也主要源于对后者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关于"斯密问题"的经济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密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的真伪、结论,而在于分析这一问题过程中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它,思考它;而不能用"存在"与"不存在"来简单地回答它,争论它.将这一问题引申至对于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乃至如今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本性思考将会更有意义.经济学并不应是如今仿佛作为数学分支的学科形式存在,究其根源应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即是以这样一种视角,以"斯密问题"为媒介,另辟蹊径,通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个角度共同分析,体悟斯密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思想基础及其对当今经济社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斯密问题”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但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天性若干维度中追寻的一种。"公正"这一思想是斯密著作中所要突出的理论精髓,从而为斯密所设想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公正的制度框架才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其中,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关于"情感共鸣"等概念的相关论述已在现代生物试验中得到科学印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比较《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等著作,梳理“看不见的手”在经济、道德、政治方面不同的作用;再就经济社会现象分析“看不见的手”的双刃剑作用;最后通过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提出市场与政府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成为了我们时代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建设中的利已与利他的矛盾问题。然而,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还没有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路径。通过对“斯密难题”的研究,借“斯密之手”,在承认个体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又要提倡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条社会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发现: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发表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巨著,研究的分别是道德世界和经济世界,但他没能把这两个世界统一起来,从而引发了所谓"斯密问题"--即斯密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或"对于别人的遭遇的关心");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中"道德人"和《国富论》中"经济人"关系的问题。"道德人"和"经济人"看似相互矛盾、根本对立,但两者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解析当代社会的经济伦理问题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其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后者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要探讨国民收入和财富是如何构成、增加、以及国家(或君主)的收支怎样支配是合理的.同时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学中的道德内涵——从“斯密难题”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提出并系统论证的“经济人”概念并非狭隘范畴,其间蕴涵着“利己”走向“利他”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学引入道德分析后,“经济人”与“道德人”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使道德成为了经济分析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道德具有利益、合作、契约及公平的经济内涵,“斯密难题”并非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生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以经济关系的生成和发展为基础的。要考察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有必要分析一下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上,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并不认为经济与道德的统一是绝对的统一,而是包含矛盾的统一。关于经济与道德关系曾有“外灌论”和“内引论”的尖锐对立。之后又有“划界论”,将经济与道德关系推向极端,从而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更为遥远。但历史和现实却都说明,同一种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利益上的矛盾,可以形成不同的道德价值,道德与经济是具有多重中介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2013,(12):3-3
自从有了市场经济,关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骨架,从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都承认市场是一只无形之手.政府是一只有形之手。它们互相博弈,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在欧洲工业革命肇始,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把政府角色比如为“守夜人”,反对政府指手画脚干涉市场活动,主张市场的事情市场来解决。这一理论为当时推翻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构筑了最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世界,“市场失灵”,美国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和最大受害者。危机也宣示了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盛行。凯恩思主张加强政府之手的干预力度,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如同一片树叶的两面,共同支撑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不幸的是,实践证明,它们都不能规避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亚当·斯密经济正义的形成与核心内容,阐述斯密的经济正义与经济自由、看不见的手、法律、道德、政府的内在联系。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加强市场环境的竞争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是由于斯密的德高望重,多少年来,经济学界凡用来描述和解释商品经济和市场逻辑时,无不打着斯密“经济人”之说向公众膏唇拭舌。仿佛缺少了“经济人”这一词句,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经济人”一说不仅成为了解释市场经济下个人行为与动机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成了不少经济学家手刃社会道德的利器。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三次全国讨论会暨第三届年会于1986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长沙市召开。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同时讨论了对西方经济学说的评价等问题。关于《国富论》的研究与会者认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理论方面,亚当·斯密第一次比较深入、完整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其中的科学成分成为李嘉因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重要学术渊源,后来又  相似文献   

17.
《当代经济研究》2007,(2):F0004-F0004
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40周年,弘扬《资本论》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和正确借鉴外国经济学说,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同《当代经济研究》杂志社、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长春税务学院经济系,发起召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长春税务学院承办,预定于8月1~5日在长春举行。会议议题为:1.以马克思《资本论》为典范借鉴西方经济学;2.国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综述与评析;3.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政策研究;4.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和思潮研究;5.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蔡厚清 《经济师》2000,(12):22-23
孔子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思想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人群关系论等管理学诸学派理论之中。比较《论语》与当代西方管理的思想实质 ,对中西管理思想的交融以及促进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管理思想的实质孔子的管理理论以国 (组织 )及国人 (组织中人 )为研究对象 ,其思想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富强为君主治国之目标 ,若“四海穷困” ,则“天禄永终”。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之生活目标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2、视“仁”为君、臣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思想。“仁”在…  相似文献   

19.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渊源与逻辑起点 (一)古典劳动分工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之上。企业内在成长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分析解释了劳动分工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响经济成长的原因,认为企业分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企业成长,劳动分工是企业能力分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是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认识,它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了解这一过程,对于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化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论”到西方传统经济学“市场自发论”的确立;第二个阶段由传统经济学“市场自发论”的失效到凯恩斯经济学的革命;第三个阶段由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的失灵到新自由主义“市场自发论”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