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城区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现状,在把握远城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远城区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方法路径、机制设计、产业发展定与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示范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激励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行体系,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系统的"四三结构"模型,分析了其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证对象,提出了其自主创新工程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4.
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为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5个要素,相应地选取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和具体指标信息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为对象进行指数比对,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5.
创新性是高科技园区的第一属性。本文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需求主要有开放、自由的科研体制,数量众多且专业化强的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激励、扁平的组织结构和网络化的生产结构等企业制度,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完善的市场体制等。这些制度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3个层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度供给在3个层次都会遇到障碍。解决制度供给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央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则要打破部门利益,从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路径之一,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以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了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在分析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需求主要有开放、自由的科研体制,数量众多且专业化强的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激励、扁平的组织结构和网络化的生产结构等企业制度,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完善的市场体制等.这些制度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3个层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度供给在3个层次都会遇到障碍.解决制度供给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央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则要打破部门利益,从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东湖高新区自有的优势和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依据"四三结构"模型细分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与目标;运用"四三结构"模型的要素协同机理提出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杠杆工程——重大专项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两化"融合工程;最后探讨了使"杠杆工程"付诸实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如何借鉴美国科技金融创新硅谷模式,如何利用硅谷成功经验提升总体创新实力的问题。侧重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基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状况,对比美国硅谷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提出了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文化建设、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市创新发展的引擎,一直得到省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经济体量、重大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曲折,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二是资金压力加大.东湖高新区在园区建设、拆迁还建、基础配套、民生保障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此外,企业运营困难和减税政策双重原因,导致财政收入增幅放缓,收支矛盾加大.三是区域间竞争压力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达到11家,自贸区4家,国家级新区15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达到8家,“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各区高度重视创新驱动,纷纷采取强有力措施,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东湖高新区要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从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变,认真研究对策,在战胜困难中前进.  相似文献   

15.
张扬  解柠羽 《经济纵横》2013,(6):58-60,124
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是当前外向型产业集群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利润水平逐步降低、隔层化陷阱的放大、本土关联产业体系的断裂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鼓励本土企业间并购,夯实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基础;引导本土龙头企业构建国内价值链,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土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外向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构建创新网络,畅通外向型产业集群企业学习渠道。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给出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最后用该模型对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对宏观层面、企业层面自主创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尝试性地从集群层面探讨自主创新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一般关系,探讨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模型,指出落后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从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为能进行自主创新,取决于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保障这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一种全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各产业集群的产业类型多样,集群的结构不同等因素,使推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基于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将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分为典型的3种结构,分别提出了它们自主创新的推进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产业集群不同阶段所适应的推进模式。最后,针对如何推进我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为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5个要素,相应地选取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和具体指标信息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为对象进行指数比对,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新常态”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重大。但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质态、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提出必须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增强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