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民 《东北之窗》2015,(2):68-69
中华民族艺术的典范是文人化的艺术。文人艺术以士气、书卷气为上,反对市井气、江湖气、匠气、俗气。袁裒《评书》曰:"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宣和书谱》云:"善论书者,以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自无俗气。"汪《书法管见》说:"后世书固不及魏晋,然必读书之士,出笔见雅人深致"。刘熙载《艺概·书概》论"书气"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匠气、腐气、俭气、  相似文献   

2.
吴士廷 《东北之窗》2011,(5):105-106
在悠然闲适、从容不迫的书写中,在池先生用笔轻松圆畅而内含筋骨,结体开放舒展又谨严稳固,字势连绵、行气贯通。其楷书,工稳朴厚,显现舒阔俊逸、率意悠游的姿致;其草书,笔墨圆融酣畅,起小草之初型,引大草之豪放,放不狂驰。稳于收势。苍秀并美,大度怡然。写出了碑帖互补、楷草相益、动静兼容的审美理想。在孙过庭看来“精而密”的隶书,在于在池的笔下。尽显《石门颂》、《曹全碑》余韵,秀逸可掬。呈现出婉畅流变的丰姿。  相似文献   

3.
吴士廷 《东北之窗》2011,(Z3):105-106
于在池书法艺术浅谈在悠然闲适、从容不迫的书写中,在池先生用笔轻松圆畅而内含筋骨,结体开放舒展又谨严稳固,字势连绵、行气贯通。其楷书,工稳朴厚,显现舒阔俊逸、率意悠游的姿致;其草书,笔墨圆融酣畅,起小草之初型,引大草之豪放,放不狂驰,稳于收势,苍秀并美,大度怡然。写出了碑帖互补、楷草相益、动静兼容的审美理想。在孙过庭看来"精而密"的隶书,在于在池的笔下,尽显《石门颂》、《曹全碑》余韵,秀逸可掬,呈现出婉畅流变的丰姿。  相似文献   

4.
生命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本质性、根源性的审美因素,决定了艺术的基本审美价值。在中华民族艺术中,能否具有体现生命活力的"生气",能否显现出生动的气势、气韵,是艺术美的最基本的标准。生气与板、滞、陈、死对立,决定了作品的生机与活力。艺术家们正是以宇宙万物的生气之本作为艺术表现的审美尺度。中国绘画要求"气韵生动",以"生气"来衡量作品。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天下之物本气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顾恺之批评"画列女,刻削为容仪,不画生气"(《画详》)。王世贞曰:"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  相似文献   

5.
北宋哲学家张载从太虚即气的本体论推出心性论,他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段话是从太虚气化的过程讲心性的根源。天是包括天地在内的自然界,天地是阴阳刚柔,是太虚一物两体的分化,因此说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学既要遵循美学原理,又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特点和审美心理变化,基本策略是:针对七年级学生,培养音乐素养是培养审美的根本途径;针对八年级学生,注重音乐作品内容分析,为"鉴赏美"做好铺垫;针对九年级学生,用音乐本身的"美"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选入教材中的语文文本,一般而言是文学文本,而文学是审美的。所以,在文本教解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审美发现。而惊奇,就是一种审美发现。能让学生产生审美惊奇的往往是文本的意奇、语奇和字奇之处。李渔在论述词的创作时说:"文字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即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尽有事之极奇,情之极艳……"  相似文献   

8.
<正>"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先秦文献《易传·贲卦·彖传》:"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易传》看来,在周人的观念里,人文与天文是相联系的。刚柔变化、阴阳  相似文献   

9.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Z2):36-38
《论语》有三句话最值一提:"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现在再谈《论语》或许显得有些过时,但是《论  相似文献   

10.
《大长今》在我国的热播让人们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路径,疲惫而浮躁的当代中国人看着这来自韩国的电视剧,为那至情至美的故事而深深打动,其实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自己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回归人性本源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韩剧《太长今》坚持高尚的审美情趣,却同样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原因是它不只是在形式上,更主要的是从心灵里贴近电视观众,让人在娱乐中提升精神品格,升华心灵境界.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广大民众,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教益.  相似文献   

11.
李威 《理论观察》2014,(7):123-124
阅读《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的女性具健硕之美、动态之美、活泼之美、强悍之美。反映出那个时代追求的是,女人从身体到内心全是健康的。而这些,有后世所不具有的。相对于后来的各种社会形态,《诗经》保存着更多的人类本真。重新正视时代,应该努力避免因为现代化建设而流失的人类自我。  相似文献   

12.
史慧娟 《魅力中国》2010,(9):133-134
诗词是抒情昧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鉴赏诗词过程中,通过体验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格式美,才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有两段先哲的教诲发人深省:一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第二》);二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  相似文献   

14.
思某人 《中国西部》2010,(10):142-143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讨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相似文献   

15.
黄莎 《重庆与世界》2013,(10):67-70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片中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蒋望 《发展》2009,(12):140-140
一、在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世界续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一篇美的文章,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会视珍珠如瓦砾。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教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审美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我们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  相似文献   

17.
《管子》认为事物皆由对立的"阴—阳"两面构成,"参视"的行为就是要协调和统一阴与阳,得出第三种最佳状态,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与发展,"阴阳两生而参视"的本质是一分为三与辩证用中,这一哲学认知在《管子》的经济思想中转换为轻重论,意在轻重之间调出"衡",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具体的运用中,"轻—重—衡"的辩证逻辑扩展为"A然而B""B(A)而不B~+(A~+)""不A不B""亦A亦B"这4种模式,其所达"衡"状态是A、B对立面之间的任意一点,它超越了A、B,是更高层次的动态最优。《管子》运用辩证思维在经济领域系统构建出一个有道体、有论理、有致用的学说体系,实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轴心突破",赋予中国特色经济思维以长久的价值。"阴阳两生而参视"不仅为《管子》经济思想之要义,更是中国特色经济思想之慧命。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我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食用菌以其美味和营养优势长期受到国人青睐,在古代甚至被列为上等佳肴。春秋战国时期,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经常出现在帝王的宴席上,孔子弟子记述的《礼记》一书中就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的记载,《吕氏春秋》也有"和之美者,越骆之菌"的描述。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黄族和总结出食用菌深加工"广"(用料范围广)、"紧"(时间紧)、"巧"(巧配伍)三大特点。1."广":食用菌的深加工可选  相似文献   

19.
李秀丽 《魅力中国》2010,(25):273-27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总能让人赏心悦目。但是,“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罗列了一些词汇。因为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给他组一个词来进行讨论,就美育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清朝文学家姚鼐的著名游记《登泰山记》中载:"泰山之阳,汶水两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里所说的古长城,便是当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长城——齐长城。荟集零零散散的史料记载约略可知。这座齐长城,西起山东省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钜防,"横跨泰山,绵地千里","东历肥城、长清、泰安、莱芜、淄川、沂水、临朐、莒县,以汔诸城",从"琅琊台入海","乃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者"。《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这又成了齐鲁的"界碑"。齐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的杰作,是齐国的一项巨大的综合防御体系。它很像一条奇长的凸链,自西向东,横亘于齐鲁大地。泰山段长城始建于齐桓公任职初期的公元前664年,后经历了齐灵公对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